下品·虫鱼部·虾蟆
味辛寒。
主邪气,破症坚,血痈肿,阴创。服之不患热病。生池泽。
《名医》曰:一名蟾蜍,一名,一名去甫,一名苦,生江湖,五月五日,取,阴干,东行者良。
案《说文》云:虾,虾蟆也,蟆,虾蟆也,鼋,虾蟆也,,詹诸也,其鸣詹诸,其皮蠢蠢,其行,或作,,詹诸也。夏水正《传》云:域也者,长股也,或曰屈造之属也。诗曰:得比,言其行电电,鼋,詹诸,以鸣者,《广雅》云:苦胡,虾蟆也。《尔雅》云:鼋蟾诸,郭璞云:似虾蟆,居陆地,淮南谓之去蚊,又蝗。郭璞云:蛙类。
《周礼》云:蝈氏。郑司农云:蝈,读为蜮,蜮,虾蟆也,元谓蝈,今御所食蛙也。月今云:仲夏之月,反舌无声。蔡邕云:今谓之虾蟆。薛君韩诗注云:戚施蟾蜍。
高诱注南子云:蟾蠩也,又蝈,虾蟆也,又蟾蜍,虾蟆,又鼓造,一曰虾蟆,《抱朴子》内篇云:或问魏武帝曾收左元放而桎梏之,而得自然解脱。以何法乎。
《抱朴子》曰:以自解去父血。
白话文翻译:
虾蟆
- 性味:味辛,性寒。
- 功效:主要治疗邪气,能破除硬块、血瘀、痈肿和阴部疮疡。服用后可以预防热病。生长在池塘和沼泽地带。
- 别名:一名蟾蜍,一名去甫,一名苦。
- 产地:生长在江湖地带,五月五日采集,阴干后使用,向东行走的虾蟆品质较好。
- 文献记载:
- 《说文解字》中提到,虾蟆有多种称呼,如“詹诸”,因其鸣叫声像“詹诸”,皮肤粗糙,行动迟缓。
- 《广雅》称虾蟆为“苦胡”。
- 《尔雅》中提到“鼋蟾诸”,郭璞注释说它类似虾蟆,生活在陆地上,淮南地区称之为“去蚊”。
- 《周礼》中提到的“蝈氏”,郑司农解释为“蜮”,即虾蟆。
- 《月令》中提到,仲夏时节,反舌鸟无声,蔡邕认为这就是虾蟆。
- 薛君的《韩诗注》中提到“戚施”即蟾蜍。
- 高诱在《淮南子》的注释中提到“蟾蠩”就是虾蟆。
- 《抱朴子》中记载,魏武帝曾收押左元放,但左元放能自然解脱,用的是“自解去父血”的方法。
解释: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虾蟆(即蟾蜍)的药用价值、性味、功效、别名、产地以及相关的文献记载。
性味与功效:
- 虾蟆性寒,味辛,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邪气入侵、硬块、血瘀、痈肿和阴部疮疡等病症。服用后还可以预防热病。
- 虾蟆性寒,味辛,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邪气入侵、硬块、血瘀、痈肿和阴部疮疡等病症。服用后还可以预防热病。
别名与产地:
- 虾蟆有多种别名,如蟾蜍、去甫、苦等。它生长在池塘和沼泽地带,五月五日采集,阴干后使用。向东行走的虾蟆被认为品质较好。
- 虾蟆有多种别名,如蟾蜍、去甫、苦等。它生长在池塘和沼泽地带,五月五日采集,阴干后使用。向东行走的虾蟆被认为品质较好。
文献记载:
- 古代文献中对虾蟆有详细的记载,包括其形态、生活习性、别名等。如《说文解字》、《广雅》、《尔雅》、《周礼》、《月令》等文献都提到了虾蟆,并对其进行了描述和注释。
- 古代文献中对虾蟆有详细的记载,包括其形态、生活习性、别名等。如《说文解字》、《广雅》、《尔雅》、《周礼》、《月令》等文献都提到了虾蟆,并对其进行了描述和注释。
其他:
- 《抱朴子》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魏武帝曾收押左元放,但左元放能自然解脱,用的是“自解去父血”的方法,这可能与虾蟆的药用特性有关。
- 《抱朴子》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魏武帝曾收押左元放,但左元放能自然解脱,用的是“自解去父血”的方法,这可能与虾蟆的药用特性有关。
总的来说,虾蟆在古代被广泛用于药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并且在古代文献中有详细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