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品·草部·鹿藿
味苦平。
主蛊毒,女子腰腹痛,不乐肠痈,瘰疠(《御览》作历),疡气。生山谷。
《名医》曰:生汶山。
案《说文》云:藨,鹿藿也,读若剽。《广雅》云:藨,鹿藿也。《尔雅》云:蔨,鹿藿,其实。郭璞云:今鹿豆也,叶似大豆,根黄而香,蔓延生。

白话文翻译:

鹿藿,味道苦,性平。
主要治疗蛊毒,女性腰腹疼痛,心情不悦,肠痈(肠道脓肿),瘰疠(《御览》中写作“历”),以及疡气(皮肤溃疡或疮疡)。生长在山谷中。
《名医》记载:它生长在汶山。
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藨”就是鹿藿,读音类似于“剽”。《广雅》也提到:“藨”就是鹿藿。《尔雅》中称其为“蔨”,并提到它的果实。郭璞注解道:现在称为鹿豆,叶子像大豆,根部呈黄色且有香气,是一种蔓生植物。


解释:

  1. 鹿藿的性味:味苦,性平。苦味通常与清热解毒、燥湿等功效相关,性平则说明它性质温和,适合多种体质使用。

  2. 主要功效

    • 蛊毒:古代指由寄生虫或毒素引起的疾病,鹿藿可能具有解毒作用。
    • 女子腰腹痛:可能用于缓解女性因寒湿或气滞引起的腰腹疼痛。
    • 不乐:指情绪低落或抑郁,鹿藿可能有一定的安神或调节情绪的作用。
    • 肠痈:肠道脓肿或炎症,鹿藿可能具有消炎、排脓的功效。
    • 瘰疠:指淋巴结结核或类似的肿块,鹿藿可能用于消肿散结。
    • 疡气:皮肤溃疡或疮疡,鹿藿可能具有生肌敛疮的作用。
  3. 生长环境:鹿藿生长在山谷中,具体地点在汶山(今四川汶川一带)。

  4. 植物特征

    • 叶子像大豆,根部黄色且有香气。
    • 是一种蔓生植物,可能具有一定的攀爬性。
    • 果实被称为“鹿豆”。
  5. 文献记载

    • 《说文解字》《广雅》《尔雅》等古代文献均提到鹿藿,说明它在古代医药中已有一定的应用和研究。

总结:

鹿藿是一种古代常用的草药,主要用于解毒、消肿、止痛和治疗皮肤疾病。它的性味平和,适合多种病症,尤其在治疗女性腰腹疼痛和情绪低落方面可能有一定效果。其植物特征为蔓生,叶子似大豆,根部有香气,果实被称为鹿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