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品·草部·青葙子
味苦微寒。
主邪气,皮肤中热,风搔,身痒,杀三虫,子名草决明,疗唇口青。一名青蒿,一名萋蒿。生平谷。
《名医》曰:生道傍,三月三日采茎叶,阴干,五月六日,采子。
案魏略云:初平中有青牛先生,常服青葙子,葙当作箱字。
白话文翻译:
青葙子,味道苦,性微寒。
主要功效是驱除邪气,治疗皮肤中的热毒,风疹瘙痒,身体发痒,并能杀灭三种寄生虫。它的种子名叫草决明,可以治疗嘴唇和口腔发青的症状。青葙子还有一个别名叫青蒿,也叫萋蒿。它生长在平缓的山谷中。
《名医》中提到:青葙子生长在道路旁边,三月三日采集它的茎和叶,阴干备用;五月六日采集它的种子。
根据《魏略》的记载:初平年间有一位青牛先生,经常服用青葙子,这里的“葙”字应该写作“箱”。
解释:
性味与功效:
- 青葙子味苦,性微寒,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痒、杀虫的功效。
- 它主要用于治疗邪气入侵、皮肤热毒、风疹瘙痒、身体发痒等症状,还能杀灭某些寄生虫。
- 青葙子味苦,性微寒,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痒、杀虫的功效。
别名与生长环境:
- 青葙子有多个别名,如草决明、青蒿、萋蒿等。
- 它通常生长在平缓的山谷或道路旁边。
- 青葙子有多个别名,如草决明、青蒿、萋蒿等。
采集与使用:
- 茎叶在三月三日采集,阴干备用;种子在五月六日采集。
- 种子(草决明)特别用于治疗嘴唇和口腔发青的症状。
- 茎叶在三月三日采集,阴干备用;种子在五月六日采集。
历史记载:
- 《魏略》中提到的“青牛先生”常服青葙子,说明古代已有使用青葙子作为保健或治疗药物的传统。
- 《魏略》中提到的“青牛先生”常服青葙子,说明古代已有使用青葙子作为保健或治疗药物的传统。
文字考据:
- 《魏略》中提到“葙”字应写作“箱”,可能是古代文献中的用字差异或误写。
- 《魏略》中提到“葙”字应写作“箱”,可能是古代文献中的用字差异或误写。
总结:
青葙子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痒、杀虫功效的中草药,主要用于治疗皮肤热毒、风疹瘙痒等症状。它的种子(草决明)还可用于治疗唇口发青。古代文献中对其采集、使用及别名均有详细记载,体现了其在传统医学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