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品·草部·附子
味辛温。
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温,踒(《御览》作痿)。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御览》引云:为百药之长,《大观本》,作黑字)。生山谷。
《吴普》曰:附子一名莨,神农辛,岐伯雷公甘有毒,李氏苦有毒,大温,或生广汉,八月采,皮黑肥白(《御览》)。
《名医》曰:生楗为及广汉东,月采为附子,春采为乌头(《御览》)。
案《范子计然》云:附子出蜀武都中,白色者善。
白话文翻译:
下品·草部·附子
味道辛辣,性温。
主要治疗风寒引起的咳嗽、逆气、邪气,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能治疗金属创伤,破除症瘕积聚(即体内的肿块和瘀血),治疗血瘕(血液瘀滞形成的肿块),寒湿病,以及足部痿弱无力(《御览》中写作“痿”)。还能治疗脚部拘挛、疼痛,不能行走(《御览》引用时提到:附子为百药之长,《大观本》中写作黑字)。生长在山谷中。
《吴普》说:附子又名莨,神农认为它味道辛辣,岐伯和雷公认为它味道甘甜且有毒,李氏认为它味道苦且有毒,性大温。有的生长在广汉地区,八月采摘,外皮黑色,内肉肥白(《御览》)。
《名医》说:附子生长在楗为和广汉东部,八月采摘的称为附子,春天采摘的称为乌头(《御览》)。
《范子计然》记载:附子产自蜀地的武都,白色的质量较好。
解释:
性味与功效:
- 附子味道辛辣,性温,具有温中散寒、驱风除湿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风寒引起的咳嗽、逆气、邪气等寒性疾病。
- 附子还能治疗金属创伤,破除体内的肿块和瘀血(症瘕积聚、血瘕),以及寒湿病和足部痿弱无力。
- 附子味道辛辣,性温,具有温中散寒、驱风除湿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风寒引起的咳嗽、逆气、邪气等寒性疾病。
其他功效:
- 附子对脚部拘挛、疼痛、不能行走等症状也有疗效,说明它在治疗肢体寒湿痹痛方面有显著作用。
- 附子对脚部拘挛、疼痛、不能行走等症状也有疗效,说明它在治疗肢体寒湿痹痛方面有显著作用。
别名与产地:
- 附子在不同典籍中有不同的别名,如“莨”。
- 附子主要产自蜀地的武都、广汉等地,八月采摘的称为附子,春天采摘的称为乌头。
- 附子在不同典籍中有不同的别名,如“莨”。
质量鉴别:
- 附子以白色者为佳,说明在药材的选取上,颜色和质量有直接关系。
- 附子以白色者为佳,说明在药材的选取上,颜色和质量有直接关系。
总结:
附子是一种性温、味辛的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驱风除湿、破瘀消肿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风寒咳嗽、寒湿痹痛、创伤瘀血等症状。它主要产自蜀地,质量以白色者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