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品·草部·白头翁
味苦温。
主温疟,狂易,寒热,症瘕积聚,瘿气,逐血,止痛,疗金疮。一名野丈人,一名胡王使者。生山谷。
《吴普》曰:白头翁,一名野丈人,一名奈河草,神农扁鹊苦无毒,生嵩山川谷,破气狂寒热,止痛(《御览》)。
《名医》曰:一名奈河草,生高山及田野,四月采。
案陶宏景云:近根处有白茸状似人白头,故以为名。
白话文翻译:
白头翁,味道苦,性温。主要用于治疗温疟(一种发热的疟疾)、狂易(精神失常)、寒热交替、症瘕积聚(体内肿块)、瘿气(甲状腺肿大)、逐血(活血化瘀)、止痛,以及治疗金疮(刀剑伤)。白头翁还有一个名字叫“野丈人”,另一个名字叫“胡王使者”。它生长在山谷中。
《吴普》说:白头翁,又名“野丈人”或“奈河草”,神农和扁鹊认为它味道苦,无毒,生长在嵩山的川谷中,能够破气、治疗狂躁和寒热,还能止痛(《御览》记载)。
《名医》说:白头翁又名“奈河草”,生长在高山和田野中,四月采摘。
陶宏景说:白头翁的根部有白色的茸毛,形状像老人的白发,因此得名“白头翁”。
解释:
性味与功效:白头翁味苦,性温,具有多种药用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疟疾、精神失常、寒热交替、体内肿块、甲状腺肿大、活血化瘀、止痛以及刀剑伤等病症。
别名:白头翁有多个别名,如“野丈人”、“胡王使者”、“奈河草”等,反映了它在不同地区和文化中的使用和认知。
生长环境:白头翁生长在山谷、高山和田野中,通常在四月采摘。
命名由来:陶宏景解释了“白头翁”这一名字的由来,即其根部有白色茸毛,形状像老人的白发,因此得名。
历史记载:《吴普》和《名医》对白头翁的性味、功效和生长环境进行了补充说明,进一步丰富了对其药用价值的理解。
总的来说,白头翁是一种具有多种药用价值的中草药,尤其在治疗疟疾、精神失常、肿块和止痛等方面有显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