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品·虫鱼部·蠡鱼
(初学记引作鳢鱼)
味甘寒。
主湿痹,面目浮肿,下大水。一名鲖鱼。生池泽。
《名医》曰:生九江,采无时。
案《说文》云:,鲖也。鲖,也。读若裤栊。《广雅》云:鲡,鯣鲖也。《尔雅》云:鳢。郭璞云:鲖也。《毛诗》云:鲂鳢。《传》云:鳢鲖也。据《说文》云:鳢鳠也。与不同,而毛苌。郭璞以鲖释鳢,与许不合。然初学记引此亦作鳢,盖二字音同,以舛,不可得详。《广雅》又作鲡,亦音之。又广志云:豚鱼,一名鲖(《御览》),更异解也。
又陆玑云:鳢即鲍鱼也。似鳢,狭厚,今京东人犹呼鳢鱼,又本草衍义曰。蠡鱼,今人谓之黑鲤鱼,道家以为头有星为厌,据此诸说,若作鲤字,《说文》所云鲖。
广志以为江豚,本草衍义以为黑鲤鱼,若作鲤字,《说文》以为鲡。《广雅》以为鳗鲡。陆玑以为鲍鱼,说各不同,难以详究。

白话文翻译:

上品·虫鱼部·蠡鱼
(《初学记》引作“鳢鱼”)
味道甘甜,性寒。
主治湿痹,面目浮肿,能够利水消肿。又名“鲖鱼”。生长在池塘和沼泽中。
《名医》记载:生长在九江,采集时间不限。
《说文解字》说:“蠡鱼”就是“鲖鱼”,“鲖鱼”就是“蠡鱼”,读音类似“裤栊”。《广雅》说:“鲡鱼”就是“鯣鲖”。《尔雅》说:“鳢鱼”,郭璞注释说就是“鲖鱼”。《毛诗》说:“鲂鱼和鳢鱼”,《传》解释说:“鳢鱼”就是“鲖鱼”。根据《说文解字》,“鳢鱼”是“鳠鱼”,与“蠡鱼”不同,但毛苌和郭璞都用“鲖鱼”来解释“鳢鱼”,与许慎的说法不符。然而《初学记》引用此条时也写作“鳢鱼”,大概是因为“蠡”和“鳢”二字读音相同,导致混淆,难以详细考证。《广雅》又写作“鲡鱼”,也是音近之误。此外,《广志》说:“豚鱼”又名“鲖鱼”(《御览》引),又是一种不同的解释。
陆玑说:“鳢鱼”就是“鲍鱼”,形状像鳢鱼,但更狭长厚实,如今京东地区的人仍然称之为“鳢鱼”。《本草衍义》说:“蠡鱼”,现在的人称之为“黑鲤鱼”,道家认为它的头上有星,可以用来辟邪。根据这些说法,如果写作“鲤”字,《说文解字》所说的“鲖鱼”,《广志》认为是“江豚”,《本草衍义》认为是“黑鲤鱼”,《说文解字》认为是“鲡鱼”,《广雅》认为是“鳗鲡”,陆玑认为是“鲍鱼”,各家说法不一,难以详细考证。


解释:

这段文字出自《神农本草经》,记载了一种名为“蠡鱼”的鱼类,属于上品虫鱼部。其主要内容如下:

  1. 名称与别名

    • 蠡鱼,又名“鳢鱼”“鲖鱼”,在不同文献中有不同的称呼。
    • 其他别名包括“鲡鱼”“黑鲤鱼”“江豚”“鲍鱼”等,因地域和时代不同,名称和解释存在差异。
  2. 性味与功效

    • 味道甘甜,性寒。
    • 主治湿痹(因湿气引起的关节疼痛)、面目浮肿,具有利水消肿的功效。
  3. 生长环境

    • 生长在池塘和沼泽中,如九江地区。
  4. 文献考证

    • 不同古籍对“蠡鱼”的解释存在分歧。
    • 《说文解字》《广雅》《尔雅》《毛诗》《广志》《本草衍义》等文献对“蠡鱼”的定义和描述各不相同,甚至相互矛盾。
    • 这些差异可能源于字形、读音相近导致的混淆,或因地域、时代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称呼。
  5. 文化背景

    • 道家认为“蠡鱼”头上有星,可以用来辟邪,反映了古代对某些鱼类的特殊信仰。
  6. 总结

    • “蠡鱼”是一种具有药用价值的鱼类,但因古籍记载不一,其具体身份难以确定。它可能是现代所说的“黑鲤鱼”“江豚”或其他鱼类,需要进一步考证。

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蠡鱼”的药用价值,还反映了古代文献在鱼类名称和分类上的复杂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