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品·虫鱼部·海蛤
味苦平。
主咳逆上气,喘息烦满,胸痛,寒热。一名魁蛤。
《吴普》曰:海蛤,神农苦,岐伯甘,扁鹊咸,大节头有文,文如磨齿,采无时。
《名医》曰:生南海。
案《说文》云:蛤,蜃属,海蛤者,百岁燕所化,魁蛤,一名复累老服冀所化。《尔雅》云:魁陆。郭璞云:本草云,魁,状如海蛤,园而厚朴有理纵横,即今之蚶
也。《周礼》鳖人供蠯郑司农云:蠯,蛤也。杜子春云:蠯蜯也。周书王会云:东越海蛤。孔晁云:蛤,文蛤。按《名医》别出海蛤条云:一名魁陆,一名活东,非。
白话文翻译:
海蛤
味道苦,性平。
主治咳嗽、气喘、胸闷、胸痛、寒热交替的症状。又名“魁蛤”。
《吴普》记载:海蛤,神农认为其味苦,岐伯认为其味甘,扁鹊认为其味咸。其外壳上有纹理,纹理像磨齿一样,采集没有固定的时间。
《名医》记载:海蛤生长在南海。
《说文解字》解释:蛤属于蜃类,海蛤是百岁燕所化,魁蛤是复累老服冀所化。《尔雅》中提到“魁陆”,郭璞解释说:本草中提到,魁的形状像海蛤,圆而厚,表面有纵横的纹理,就是现在的蚶。《周礼》中提到的“鳖人供蠯”,郑司农解释:蠯就是蛤。杜子春解释:蠯就是蜯。《周书·王会》中提到“东越海蛤”,孔晁解释:蛤就是文蛤。但《名医》中另外提到的海蛤条目中说:一名魁陆,一名活东,这是不对的。
解释:
性味与功效:海蛤味苦,性平,主要用于治疗咳嗽、气喘、胸闷、胸痛以及寒热交替的症状。这表明海蛤在中医中被认为具有止咳平喘、理气止痛的功效。
别名与形态:海蛤又名“魁蛤”,其外壳上有类似磨齿的纹理,形状圆而厚,表面有纵横的纹理,类似于现代的蚶。
来源与采集:海蛤生长在南海,采集没有固定的时间。
历史记载与争议:古代文献中对海蛤的描述和分类存在一定的争议。例如,《说文解字》和《尔雅》中对海蛤的解释与《名医》中的记载有所不同,尤其是关于“魁陆”和“活东”的别名问题。
文化背景:海蛤在古代文献中多次被提及,反映了其在古代医药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例如,《周礼》和《周书·王会》中都提到了海蛤,说明它在古代社会中有一定的经济和文化价值。
总结:
海蛤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和胸部的疾病。其性味苦平,具有止咳平喘、理气止痛的功效。古代文献中对海蛤的描述和分类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总体上反映了其在古代医药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