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品·草部·麦门冬
味甘平。
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久服轻身,不老不饥。生川谷及堤阪。
《吴普》曰:一名马韭,一名衅冬,一名忍冬,一名忍陵,一名不死药,一名仆垒,一名随脂(太平《御览》引云,一名羊韭,秦,一名马韭,一名禹韭,韭,越一名羊齐,一名麦韭,一名禹韭,一名衅韭,一名禹余粮),神农岐伯甘平,黄帝桐君雷公甘无毒,李氏甘小温,扁鹊无毒,生山谷肥地,叶如韭,肥泽丛生,采无时,实青黄。
《名医》曰:秦名羊韭,齐名麦韭,楚名马韭,越名羊蓍,一名禹葭,一名禹余粮,叶如韭,冬夏长生,生函谷肥土,石间久废处,二月三月八月十月采,阴干。
案《说文》云:荵,荵冬草;《中山经》云:青要之山,是多仆累,据《吴普》说,即麦门冬也,忍,荵,垒,累,音同;陶宏景云:实如青珠,根似穬麦,故谓麦门冬。
白话文翻译:
麦门冬
味道甘甜,性平。
主要功效:治疗心腹部的气滞、气结,缓解因饮食过饱或中焦受伤引起的症状,修复胃络脉的损伤,改善身体虚弱、消瘦和气短的症状。长期服用可以使人身体轻盈,延缓衰老,不易感到饥饿。生长在山川谷地和堤岸坡地。
《吴普》说:麦门冬有多个别名,如马韭、衅冬、忍冬、忍陵、不死药、仆垒、随脂等(《太平御览》引用时还提到羊韭、秦、马韭、禹韭、韭、越、羊齐、麦韭、禹韭、衅韭、禹余粮等)。神农和岐伯认为它味甘性平,黄帝、桐君、雷公认为它味甘无毒,李氏认为它味甘、性微温,扁鹊认为它无毒。它生长在山谷的肥沃土地上,叶子像韭菜,肥厚光泽,丛生,采摘时间不限,果实呈青黄色。
《名医》说:在秦地叫羊韭,在齐地叫麦韭,在楚地叫马韭,在越地叫羊蓍,还有别名禹葭、禹余粮。叶子像韭菜,冬夏常青,生长在函谷关的肥沃土壤和石缝中,长期荒废的地方。采摘时间在二月、三月、八月和十月,采摘后阴干。
《说文》中提到:荵,即荵冬草;《中山经》中提到:青要之山,有很多仆累,根据《吴普》的说法,仆累就是麦门冬。忍、荵、垒、累,发音相同。陶宏景说:麦门冬的果实像青色的珠子,根像穬麦,所以叫麦门冬。
解释:
性味与功效:
麦门冬味甘,性平,主要作用于心腹部位,能够缓解气滞、气结的症状,修复胃络脉的损伤,改善虚弱、消瘦和气短等症状。长期服用可以使人身体轻盈,延缓衰老,不易感到饥饿。别名与地域差异:
麦门冬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名称,如马韭、羊韭、麦韭等,反映了它在各地的广泛使用和认知。生长环境与采摘:
麦门冬生长在山谷的肥沃土地和石缝中,叶子像韭菜,冬夏常青。采摘时间主要在二月、三月、八月和十月,采摘后需要阴干。历史记载:
古代医书如《吴普》、《名医》、《说文》、《中山经》等都对麦门冬有详细的记载,说明它在古代医药中的重要地位。形态特征:
麦门冬的叶子像韭菜,果实像青色的珠子,根像穬麦,因此得名“麦门冬”。
总结:
麦门冬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药材,具有调节气机、修复胃络、改善虚弱等功效。它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名称,生长环境多样,采摘时间也有讲究。古代医书对其有详细的记载,说明它在中医药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