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品·草部·鞠华
味苦平。
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一名节华,生川泽及田野。
《吴普》曰:菊华一名白华(初学记),一名女华,一名女茎。
《名医》曰:一名日精,一名女节,一名女华,一名女茎,一名更生,一名周盈,一名傅延年,一名阴成,生雍州。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皆阴干。
案《说文》云:蘜治墙也,蘜日精也,似秋华,或省作,《尔雅》云,蘜治墙;郭璞云:今之秋华菊,则蘜、(上艹下左辛右匊)、蓻皆秋华,字、惟今作菊,《说文》以为大菊瞿麦,假音用之也。
白话文翻译:
鞠华(菊花)
味道苦,性平。
主要治疗风邪引起的头痛、眩晕、肿痛,眼睛胀痛欲脱,流泪不止,皮肤肌肉坏死,以及风湿痹痛。长期服用,能够疏通血气,使身体轻盈,延缓衰老,延长寿命。菊花又名节华,生长在河流、沼泽及田野中。
《吴普》记载:菊花又名白华(见于《初学记》),女华,女茎。
《名医》记载:菊花又名日精,女节,女华,女茎,更生,周盈,傅延年,阴成,主要生长在雍州地区。正月采集根部,三月采集叶子,五月采集茎部,九月采集花朵,十一月采集果实,都需要在阴凉处晾干。
《说文解字》中提到:蘜是一种植物,用来治理墙垣;蘜也是日精,样子像秋天的花,有时简写为“菊”。《尔雅》中说,蘜是治理墙垣的植物;郭璞解释说,蘜就是现在的秋华菊。因此,蘜、蓻、菊都是指秋天的花,现在写作“菊”。《说文解字》认为“大菊”是瞿麦,只是借用“菊”这个字来称呼它。
解释:
性味与功效:
菊花味苦,性平,具有疏风清热、明目止痛、祛湿活血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风邪引起的头痛、眩晕、眼睛不适、流泪、皮肤肌肉坏死以及风湿痹痛等症状。长期服用菊花可以疏通血气,使身体轻盈,延缓衰老,延长寿命。别名:
菊花在古代有多种别名,如节华、白华、女华、女茎、日精、更生、傅延年等,反映了它在不同文献和地区中的称呼。生长环境与采集:
菊花生长在河流、沼泽及田野中。不同部位(根、叶、茎、花、果实)在不同月份采集,并且需要在阴凉处晾干,以保证药效。文献考证:
通过《说文解字》和《尔雅》的记载,可以看出“菊”在古代的写法有多种,如蘜、蓻等,最终演变为现在的“菊”字。同时,《说文解字》中提到“大菊”是瞿麦,说明“菊”字有时被借用称呼其他植物。
总结:
这段内容详细描述了菊花的性味、功效、别名、生长环境、采集方法以及文献考证,展现了菊花在古代中医中的重要地位和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