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品·草部·署豫
(旧作薯蓣,《御览》作署豫是)
味甘温。
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一名山芋,生山谷。
《吴普》曰:薯蓣,一名诸署(《御览》作署豫,作诸署,艺文类聚,亦作诸),齐越名山芋,一名修脆,一名儿草(《御览》引云,秦楚名玉延,齐越名山芋,郑赵名山芋,一名玉延)神农甘小温,桐君雷公甘(御引作苦),无毒,或生临朐钟山,始生,赤茎细蔓,五月华白,七月实青黄,八月熟落,根中白,皮黄,类芋(《御览》引云,二月八月采根,恶甘遂)。
《名医》曰:秦楚名玉延,郑越名土诸,生嵩高,二月八月采根,暴干。
案《广雅》云:玉延,薯豫,署蓣也;北山经云:景山草多薯豫;郭璞云:根似羊蹄可食,今江南单呼为薯,语有轻重耳;《范子计然》云:薯豫本出三辅,白色者善;本章衍义云:山药上一字犯宋英庙讳,下一字曰蓣,唐代宗名豫,故改下一字为药。
白话文翻译:
上品·草部·署豫
(旧称“薯蓣”,《御览》中称为“署豫”)
味道甘甜,性温。
主要功效是治疗内脏损伤,补充虚弱,消除寒热邪气,补益中气,增强体力,促进肌肉生长。长期服用可使耳目聪明,身体轻盈,不易饥饿,延年益寿。别名为“山芋”,生长在山谷中。
《吴普》记载:
薯蓣,别名“诸署”(《御览》中称为“署豫”或“诸署”,《艺文类聚》中也称为“诸”),在齐越地区称为“山芋”,别名“修脆”或“儿草”(《御览》中记载,秦楚地区称为“玉延”,齐越地区称为“山芋”,郑赵地区也称为“山芋”,别名“玉延”)。
《神农本草经》记载其性味甘、小温;《桐君》和《雷公》记载其性味甘(《御览》中引作苦),无毒。
薯蓣生长在临朐钟山,初生时茎为红色,细蔓状,五月开白花,七月结青黄色果实,八月果实成熟脱落。根部白色,皮为黄色,形状类似芋头(《御览》中记载,二月和八月采挖根部,忌与甘遂同用)。
《名医》记载:
在秦楚地区称为“玉延”,在郑越地区称为“土诸”,生长在嵩山,二月和八月采挖根部,晒干备用。
其他记载:
《广雅》记载:“玉延”即“薯豫”或“署蓣”。
《北山经》记载:景山多生长薯豫。
郭璞注释:其根类似羊蹄,可食用。如今江南地区简称为“薯”,只是发音轻重不同。
《范子计然》记载:薯豫原产于三辅地区,白色的品质最佳。
《本章衍义》记载:山药的上一个字“山”犯了宋英宗的庙讳,下一个字“蓣”因唐代宗名“豫”,故改为“药”。
解释:
署豫(薯蓣、山药):
署豫即现代所称的山药,是一种药食两用的植物。其味甘、性温,具有补益作用,尤其适合体虚、内脏损伤、寒热邪气侵袭的人群。主要功效:
- 补虚羸:补充虚弱,增强体质。
- 除寒热邪气:消除体内寒热邪气,调节阴阳平衡。
- 补中益气力:补益中气,增强体力。
- 长肌肉:促进肌肉生长,适合瘦弱或营养不良者。
- 久服延年:长期服用可增强耳目功能,使身体轻盈,延缓衰老。
- 补虚羸:补充虚弱,增强体质。
别名与产地:
署豫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名称,如“山芋”“玉延”“修脆”等。其主要生长于山谷,如嵩山、临朐钟山等地。采挖与炮制:
薯蓣的根部为药用部分,通常在二月和八月采挖,晒干后使用。需要注意的是,薯蓣忌与甘遂同用。历史记载:
从《神农本草经》到《广雅》《北山经》等古籍,均有关于薯蓣的记载,说明其在古代医药中的重要地位。由于避讳,山药的名称在历史上有所变化。
总结:
署豫(山药)是一种具有补益作用的药材,主要功效为补虚、除寒热、增强体力、促进肌肉生长,长期服用可延年益寿。其名称和用法在古代文献中有详细记载,体现了其在中医药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