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品·草部·干地黄
味甘寒。
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久服,轻身不老。一名地髓,生川泽。
《名医》曰:一名苄,一名芑,生咸阳,黄土地者佳,二月八日采根阴干。
案《说文》云:苄,地黄也,礼曰钘毛牛藿,羊苄,豕徽;《广雅》云:地髓,地黄也;《尔雅》云:苄,地黄;郭璞云:一名地髓,江东呼苄;《列仙传》云:吕尚服地髓。

白话文翻译:

干地黄
味道甘甜,性寒。
主要治疗骨折、筋断,内脏损伤,能够活血化瘀,充实骨髓,促进肌肉生长。煮汤服用,可以消除寒热积聚,缓解痹痛。新鲜的地黄效果更佳。长期服用,可以使身体轻盈,延缓衰老。别名为“地髓”,生长在河流和沼泽地带。

《名医》中提到:干地黄也称为“苄”或“芑”,最好生长在咸阳的黄土地上,二月或八月采挖根部,阴干保存。

解释:

  1. 性味归经:干地黄味甘,性寒,主要归肝、肾经。
  2. 功效
    • 折跌绝筋:治疗骨折和筋断。
    • 伤中:治疗内脏损伤。
    • 逐血痹:活血化瘀,缓解血瘀引起的疼痛。
    • 填骨髓:充实骨髓,增强骨骼健康。
    • 长肌肉:促进肌肉生长,增强体质。
    • 除寒热积聚:消除体内寒热积聚,调节体温。
    • 除痹:缓解痹痛,特别是关节疼痛。
  3. 用法:煮汤服用,新鲜地黄效果更佳。
  4. 长期服用:可以使身体轻盈,延缓衰老。
  5. 别名:地髓、苄、芑。
  6. 产地与采集:最好生长在咸阳的黄土地上,二月或八月采挖根部,阴干保存。

解释与扩展:

  • 干地黄与鲜地黄:干地黄是地黄的干燥根,鲜地黄是新鲜的地黄根。鲜地黄的清热凉血效果更强,而干地黄更常用于滋阴补肾。
  • 临床应用:干地黄在中医临床中广泛应用于治疗血虚、阴虚、骨蒸潮热、盗汗、消渴等症状。
  • 现代研究: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地黄具有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等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历史与文献:

  • 《说文》:提到“苄”是地黄的别名。
  • 《广雅》:称地黄为“地髓”。
  • 《尔雅》:也提到“苄”是地黄的别名。
  • 《列仙传》:记载吕尚(姜子牙)曾服用地髓(地黄)。

这些文献记载表明,地黄在中医药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