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品·草部·兰草
味辛平。
主利水道,杀蛊毒,辟不祥。久服,益气轻身,不老,通神明。一名水香。生池泽。
《名医》曰:生大吴,四月五月采。
案《说文》云:兰,香草也;《广雅》云:蕳,兰也,易,其臭如兰,郑云兰,香草也,《夏小正》,五月蓄兰;《毛诗》云:方秉蕳分,《传》云蕳,兰也;陆玑云:蕳即兰,香草也,其茎叶似药草泽兰;《范子计然》云:大兰出汉中三辅,兰出河东,宏农,白者善,元杨齐贤注李白诗,引本草云:兰草,泽兰,二物同名,兰草一名水香,云,都梁是也,水经,零陵郡,都梁县西,小山上,有渟水,其中悉生兰草,绿叶紫茎,泽兰,如薄荷,微香,荆湘岭南人家多种之,与兰大抵相类,颜师古以兰草为泽兰,非也。
白话文翻译
上品·草部·兰草
味道辛辣,性平。
主要功效是利水道(利尿),杀蛊毒(驱除寄生虫和毒素),辟不祥(驱邪避灾)。长期服用,可以益气(增强元气),轻身(使身体轻盈),不老(延缓衰老),通神明(提升精神,使人聪慧)。别名“水香”。生长在池塘和沼泽地带。
《名医》记载:生长在大吴地区,四月和五月采摘。
解释与考证
《说文解字》中提到:“兰,香草也。”《广雅》说:“蕳,兰也。”《易经》中提到:“其臭如兰。”郑玄解释说:“兰,香草也。”《夏小正》记载:“五月蓄兰。”《毛诗》中提到:“方秉蕳分。”《传》解释说:“蕳,兰也。”陆玑说:“蕳即兰,香草也,其茎叶似药草泽兰。”《范子计然》中提到:“大兰出汉中三辅,兰出河东,宏农,白者善。”元代的杨齐贤在注释李白诗时,引用《本草》说:“兰草,泽兰,二物同名,兰草一名水香,云,都梁是也。”《水经》记载:“零陵郡,都梁县西,小山上,有渟水,其中悉生兰草,绿叶紫茎,泽兰,如薄荷,微香,荆湘岭南人家多种之,与兰大抵相类。”颜师古认为兰草就是泽兰,这是错误的。
解释
兰草的性质与功效:
- 味道与性味:兰草味道辛辣,性平,说明它有一定的刺激性,但性质温和。
- 主要功效:
- 利水道:帮助排尿,可能具有利尿作用。
- 杀蛊毒:可以驱除体内的寄生虫和毒素。
- 辟不祥:传统上认为可以驱邪避灾,具有保护作用。
- 利水道:帮助排尿,可能具有利尿作用。
- 长期服用的效果:
- 益气:增强身体的元气,提升整体健康。
- 轻身:使身体感觉轻盈,可能有助于减肥或减轻身体负担。
- 不老:延缓衰老,保持年轻状态。
- 通神明:提升精神,使人更加聪慧和敏锐。
- 益气:增强身体的元气,提升整体健康。
- 味道与性味:兰草味道辛辣,性平,说明它有一定的刺激性,但性质温和。
别名与生长环境:
- 别名:水香,说明兰草与水有关,可能生长在湿地或水域附近。
- 生长环境:池塘和沼泽地带,说明兰草喜欢湿润的环境。
- 别名:水香,说明兰草与水有关,可能生长在湿地或水域附近。
采摘时间与产地:
- 采摘时间:四月和五月,说明兰草在春季和初夏时最为茂盛。
- 产地:大吴地区,具体指今天的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一带。
- 采摘时间:四月和五月,说明兰草在春季和初夏时最为茂盛。
考证与文献引用:
- 文献支持:通过引用《说文解字》、《广雅》、《易经》、《夏小正》、《毛诗》、《范子计然》等古籍,说明兰草在古代文献中的记载和解释。
- 品种区分:明确指出兰草与泽兰是两种不同的植物,尽管它们在某些方面相似,但不应混淆。
- 文献支持:通过引用《说文解字》、《广雅》、《易经》、《夏小正》、《毛诗》、《范子计然》等古籍,说明兰草在古代文献中的记载和解释。
错误纠正:
- 颜师古的错误:颜师古认为兰草就是泽兰,这是不准确的,说明在古籍中有时会出现混淆和错误。
- 颜师古的错误:颜师古认为兰草就是泽兰,这是不准确的,说明在古籍中有时会出现混淆和错误。
总结
《神农本草经》中关于兰草的记载,详细描述了其性质、功效、别名、生长环境、采摘时间以及产地。通过引用多种古籍,进一步解释了兰草的特点,并纠正了历史上的错误认识。兰草作为一种上品草药,具有多种健康益处,尤其在利尿、驱虫、驱邪、增强元气、延缓衰老和提升精神方面有显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