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品·木部·伏苓
味甘平。
主胸胁逆气(《御览》作疝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一名茯菟,(《御览》作茯神,案元本云:其有抱根者,名茯神,作黑字)生山谷。
《吴普》曰:茯苓通神,桐君甘,雷公扁鹊甘无毒,或生茂州,大松根下,人地三丈一尺,二月七月采。(《御览》)
《名医》曰:其有抱根者名茯神,生太山大松下,二月八月采,阴干。
案《广雅》云:茯神,茯苓也;《范子计然》云:茯苓,出嵩高三辅,《列仙传》云:昌容采茯苓,饵而食之;《史记》褚先生云:传曰,下有伏灵,上有兔丝,所谓伏灵者,在兔丝之下,状似飞鸟之形,伏灵者,千岁松根也,食之不死;《淮南子》说林训云:茯苓掘,兔丝死,旧作茯,非。
白话文翻译:
《神农本草经》上品·木部·茯苓
茯苓,味甘,性平。
主治胸胁气逆(《御览》中写作“疝气”),忧虑、愤怒,惊恐、心悸,心口结痛,寒热交替,烦闷,咳嗽,口干舌燥,有利小便的作用。长期服用可以安魂养神,不感到饥饿,延年益寿。茯苓还有一个名字叫“茯菟”(《御览》中写作“茯神”,原版注解说:如果茯苓抱根而生,就叫“茯神”,用黑字标注)。茯苓生长在山谷中。
《吴普》记载:茯苓能通神,桐君认为它味甘,雷公和扁鹊认为它味甘且无毒。茯苓有时生长在茂州的大松树根下,深入地下三丈一尺,二月和七月采摘。(《御览》)
《名医》记载:抱根而生的茯苓叫“茯神”,生长在太山的大松树下,二月和八月采摘,阴干。
《广雅》中说:茯神就是茯苓;《范子计然》中说:茯苓出产于嵩高和三辅地区;《列仙传》中说:昌容采摘茯苓,服用它;《史记》中褚先生说:传说地下有伏灵,地上有兔丝,所谓的伏灵,在兔丝之下,形状像飞鸟,伏灵是千年的松根,吃了可以不死;《淮南子·说林训》中说:茯苓被挖出,兔丝就会死。旧版写作“茯”,这是错误的。
解释:
茯苓的性味与功效:
- 茯苓味甘,性平,具有平和的药性,适合长期服用。
- 主要功效包括:调理胸胁气逆、缓解情绪问题(如忧虑、愤怒、惊恐)、治疗心悸、心口疼痛、寒热交替、烦闷、咳嗽、口干舌燥,以及利尿。
- 长期服用可以安魂养神,增强体质,延年益寿。
- 茯苓味甘,性平,具有平和的药性,适合长期服用。
茯苓与茯神的区别:
- 茯苓抱根而生的部分叫“茯神”,被认为药效更强,尤其对安神有显著作用。
- 茯苓抱根而生的部分叫“茯神”,被认为药效更强,尤其对安神有显著作用。
茯苓的生长环境与采摘时间:
- 茯苓生长在大松树的根部,深入地下,主要在二月、七月或八月采摘,阴干后使用。
- 茯苓生长在大松树的根部,深入地下,主要在二月、七月或八月采摘,阴干后使用。
历史文献中的记载:
- 古代文献如《广雅》《范子计然》《列仙传》《史记》《淮南子》等,都对茯苓的产地、形态、功效有所记载,说明茯苓在古代已被广泛认知和应用。
- 古代文献如《广雅》《范子计然》《列仙传》《史记》《淮南子》等,都对茯苓的产地、形态、功效有所记载,说明茯苓在古代已被广泛认知和应用。
茯苓的象征意义:
- 茯苓被视为一种神奇药材,与长生不死、通神等神话传说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古人对茯苓的推崇。
- 茯苓被视为一种神奇药材,与长生不死、通神等神话传说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古人对茯苓的推崇。
总之,茯苓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和养生功效,在古代医学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