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文公三年
【经】
三年春,王正月,叔孙得臣会晋人、宋人、陈人、卫人、郑人伐沈。沈溃。
夏五月,王子虎卒。
秦人伐晋。
秋,楚人围江。
雨螽于宋。
冬,公如晋。十有二月己巳,公及晋侯盟。
晋阳处父帅师伐楚以救江。
【传】
三年春,庄叔会诸侯之师伐沈,以其服于楚也。沈溃。凡民逃其上曰溃,在上曰逃。
卫侯如陈,拜晋成也。
夏四月乙亥,王叔文公卒,来赴吊如同盟,礼也。
秦伯伐晋,济河焚舟,取王官,及郊。晋人不出,遂自茅津济,封殽尸而还。遂霸西戎,用孟明也。
君子是以知秦穆公之为君也,举人之周也,与人之壹也;孟明之臣也,其不解也,能惧思也;子桑之忠也,其知人也,能举善也。《诗》曰,“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秦穆有焉。“夙夜匪解,以事一人”,孟明有焉。“诒厥孙谋,以燕翼子”,子桑有焉。
秋,雨螽于宋,队而死也。楚师围江。晋先仆伐楚以救江。
冬,晋以江故告于周。王叔桓公、晋阳处父伐楚以救江,门于方城,遇息公子朱而还。晋人惧其无礼于公也,请改盟。公如晋,及晋侯盟。晋侯飨公,赋《菁菁者莪》。庄叔以公降拜,曰:“小国受命于大国,敢不慎仪?君贶之以大礼,何乐如之。抑小国之乐,大国之惠也。”晋侯降辞,登,成拜。公赋《嘉乐》。
注释
白话文翻译
经:
三年春天,周历正月,叔孙得臣联合晋国、宋国、陈国、卫国、郑国的军队攻打沈国。沈国溃败。
夏天五月,王子虎去世。
秦国攻打晋国。
秋天,楚国围攻江国。
宋国下了一场蝗虫雨。
冬天,鲁文公前往晋国。十二月己巳日,鲁文公与晋侯会盟。
晋国的阳处父率领军队攻打楚国,以救援江国。
传:
三年春天,庄叔(叔孙得臣)联合诸侯的军队攻打沈国,因为沈国依附于楚国。沈国溃败。凡是百姓逃离他们的君主,称为“溃”;君主逃离,称为“逃”。
卫侯前往陈国,拜谢晋国的帮助。
夏天四月乙亥日,王叔文公去世,鲁国按照同盟国的礼节前来吊唁。
秦伯攻打晋国,渡过黄河后烧毁船只,攻占了王官,并进军到晋国的郊外。晋国军队不出战,秦军于是从茅津渡河,埋葬了在殽之战中阵亡的将士后返回。秦穆公因此成为西戎的霸主,这是因为他重用孟明。
君子因此知道秦穆公作为君主,能够广泛地选拔人才,并且始终如一地信任他们;孟明作为臣子,能够不懈怠,时刻保持警惕和思考;子桑作为忠臣,能够知人善任,推荐贤才。《诗经》中说:“在沼泽和水边采摘蘩草,用于公侯的祭祀”,秦穆公做到了这一点。“日夜不懈,侍奉君主”,孟明做到了这一点。“为子孙谋划,使他们安宁”,子桑做到了这一点。
秋天,宋国下了一场蝗虫雨,蝗虫落地而死。楚国军队围攻江国。晋国的先仆攻打楚国,以救援江国。
冬天,晋国因为江国的缘故向周王室报告。王叔桓公和晋国的阳处父攻打楚国,以救援江国,在方城门外遇到息公子朱,随后返回。晋国担心自己对鲁文公无礼,请求重新会盟。鲁文公前往晋国,与晋侯会盟。晋侯宴请鲁文公,赋诗《菁菁者莪》。庄叔陪同鲁文公下拜,说:“小国受命于大国,怎敢不谨慎?君主赐予大礼,这是多么快乐的事。小国的快乐,是大国的恩惠。”晋侯下堂辞谢,然后登堂,完成拜礼。鲁文公赋诗《嘉乐》。
解释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鲁文公三年(公元前624年)发生的几件重要事件,包括诸侯联合攻打沈国、秦国攻打晋国、楚国围攻江国、宋国发生蝗灾、鲁文公与晋侯会盟等。通过这些事件,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政治局势。
诸侯联合攻打沈国:沈国依附于楚国,因此晋国联合其他诸侯国攻打沈国,最终沈国溃败。这体现了晋国在中原地区的霸主地位,以及楚国与晋国之间的对抗。
秦国攻打晋国:秦穆公为了争夺西戎的霸主地位,率军攻打晋国,并取得了胜利。秦穆公的胜利得益于他重用孟明等贤臣,体现了秦国的崛起。
楚国围攻江国:楚国对江国的围攻,反映了楚国在南方地区的扩张野心。晋国为了救援江国,派兵攻打楚国,体现了晋楚之间的对抗。
宋国发生蝗灾:蝗灾是古代常见的自然灾害,往往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破坏。宋国发生蝗灾,反映了当时农业社会的脆弱性。
鲁文公与晋侯会盟:鲁文公前往晋国与晋侯会盟,体现了鲁国对晋国的依附关系。会盟过程中,双方通过赋诗表达友好,反映了当时的外交礼仪和文化。
通过这些事件,古文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和外交关系,以及君主和臣子的德行和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