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公·庄公二十七年
【经】
二十有七年春,公会杞伯姬于洮。
夏六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郑伯,同盟于幽。
秋,公子友如陈,葬原仲。
冬,杞伯姬来。
莒庆来逆叔姬。
杞伯来朝。
公会齐侯于城濮。
【传】
二十七年春,公会杞伯姬于洮,非事也。天子非展义不巡守,诸侯非民事不举,卿非君命不越竟。
夏,同盟于幽,陈、郑服也。
秋,公子友如陈,葬原仲,非礼也。原仲,季友之旧也。
冬,杞伯姬来,归宁也。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出曰来归。夫人归宁曰如某,出曰归于某。
晋侯将伐虢,士蒍曰:“不可。虢公骄,若骤得胜于我,必弃其民,无众而后伐之,欲御我,谁与?夫礼乐慈爱,战所畜也。夫民让事乐和,爱亲哀丧而后可用也。虢弗畜也,亟战将饥。”
王使召伯廖赐齐侯命,且请伐卫,以其立子颓也。

注释

白话文翻译

庄公二十七年

经:

二十七年春天,庄公在洮地会见杞伯姬。

夏天六月,庄公与齐侯、宋公、陈侯、郑公在幽地结盟。

秋天,公子友前往陈国,参加原仲的葬礼。

冬天,杞伯姬来访。

莒庆前来迎娶叔姬。

杞伯前来朝见。

庄公在城濮会见齐侯。

传:

二十七年春天,庄公在洮地会见杞伯姬,这并不是出于国事。天子除非是为了展示道义,否则不会巡行各地;诸侯除非是为了民事,否则不会举行会盟;卿大夫除非是奉君命,否则不会越境。

夏天,诸侯在幽地结盟,是因为陈国和郑国已经归服。

秋天,公子友前往陈国,参加原仲的葬礼,这是不合礼制的。原仲是季友的老朋友。

冬天,杞伯姬来访,是回娘家探亲。凡是诸侯的女儿,回娘家探亲称为“来”,被休弃称为“来归”。夫人回娘家探亲称为“如某”,被休弃称为“归于某”。

晋侯准备攻打虢国,士蒍说:“不可以。虢公骄傲,如果突然战胜我们,必定会抛弃他的百姓,等到他没有民众支持时再去攻打他,他想抵御我们,谁会帮助他呢?礼乐慈爱,是战争所必需的。百姓谦让、乐于和谐、爱亲、哀丧,然后才能使用他们。虢国没有这些,频繁作战将会陷入困境。”

周王派召伯廖赐命齐侯,并且请求他攻打卫国,因为卫国曾立子颓为王。

解释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鲁庄公二十七年的几件重要事件,包括会盟、葬礼、婚姻和军事行动等。以下是具体解释:

  1. 会盟:庄公在洮地会见杞伯姬,这并非出于国事,而是私人性质的会面。夏天,庄公与齐侯、宋公、陈侯、郑公在幽地结盟,这是因为陈国和郑国已经归服。

  2. 葬礼:公子友前往陈国参加原仲的葬礼,这被认为是不合礼制的,因为原仲是公子友的老朋友,而非国君或重要大臣。

  3. 婚姻:杞伯姬来访,是回娘家探亲。莒庆前来迎娶叔姬,这是婚姻方面的记载。

  4. 军事行动:晋侯准备攻打虢国,士蒍劝阻,认为虢公骄傲,频繁作战会导致困境。周王派召伯廖赐命齐侯,请求他攻打卫国,因为卫国曾立子颓为王。

这段文字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包括政治、婚姻、军事等方面的互动。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的礼制观念,如诸侯会盟、葬礼、婚姻等都有一定的礼制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