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公·哀公十三年
【经】
十有三年春,郑罕达帅师取宋师于嵒。
夏,许男成卒。
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
楚公子申帅师伐陈。
於越入吴。
秋,公至自会。
晋魏曼多帅师侵卫。
葬许元公。
九月,螽。
冬十有一月,有星孛于东方。
盗杀陈夏区夫。
十有二月,螽。
【传】
十三年春,宋向魋救其师。郑子賸使徇曰:“得桓魋者有赏。”魋也逃归。遂取宋师于嵒,获成讙、郜延。以六邑为虚。
夏,公会单平公、晋定公、吴夫差于黄池。
六月丙子,越子伐吴,为二隧。畴无馀、讴阳自南方,先及郊。吴大子友、王子地、王孙弥庸、寿於姚自泓上观之。弥庸见姑蔑之旗,曰:“吾父之旗也。不可以见仇而弗杀也。”大子曰:“战而不克,将亡国。请待之。”弥庸不可,属徒五千,王子地助之。乙酉,战,弥庸获畴无馀,地获讴阳。越子至,王子地守。丙戌,复战,大败吴师。获大子友、王孙弥庸、寿於姚。丁亥,入吴。吴人告败于王,王恶其闻也,自刭七人于幕下。
秋七月辛丑,盟,吴、晋争先。吴人曰:“于周室,我为长。”晋人曰:“于姬姓,我为伯。”赵鞅呼司马寅曰:“日旰矣,大事未成,二臣之罪也。建鼓整列,二臣死之,长幼必可知也。”对曰:“请姑视之。”反曰:“肉食者无墨。今吴王有墨,国胜乎?大子死乎?且夷德轻,不忍久,请少待之。”乃先晋人。吴人将以公见晋侯,子服景伯对使者曰:“王合诸侯,则伯帅侯牧以见于王。伯合诸侯,则侯帅子男以见于伯。自王以下,朝聘玉帛不同。故敝邑之职贡于吴,有丰于晋,无不及焉,以为伯也。今诸侯会,而君将以寡君见晋君,则晋成为伯矣,敝邑将改职贡。鲁赋于吴八百乘。若为子男,则将半邾以属于吴,而如邾以事晋。且执事以伯召诸侯,而以侯终之,何利之有焉?”吴人乃止,既而悔之,将囚景伯。景伯曰:“何也立后于鲁矣。将以二乘与六人从,迟速唯命。”遂囚以还。及户牖,谓大宰曰:“鲁将以十月上辛,有事于上帝先王,季辛而毕。何世有职焉,自襄以来,未之改也。若不会,祝宗将曰:‘吴实然。’且谓鲁不共,而执其贱者七人,何损焉?”大宰嚭言于王曰:“无损于鲁,而祗为名,不如归之。”乃归景伯。吴申叔仪乞粮于公孙有山氏曰:“佩玉繠兮,余无所系之。旨酒一盛兮,余与褐之父睨之。”对曰:“粱则无矣,麤则有之。若登首山以呼曰,庚癸乎,则诺。”王欲伐宋,杀其丈夫而囚其妇人。大宰嚭曰:“可胜也,而弗能居也。”乃归。
冬,吴及越平。

注释

白话文翻译

经文

十三年春季,郑国的罕达率领军队在嵒地击败了宋国的军队。
夏季,许国的国君成去世。
鲁哀公在黄池与晋定公和吴王夫差会面。
楚国的公子申率领军队攻打陈国。
越国入侵吴国。
秋季,鲁哀公从会盟地返回。
晋国的魏曼多率领军队入侵卫国。
许国的元公下葬。
九月,发生蝗灾。
冬季十一月,东方出现彗星。
盗贼杀死了陈国的夏区夫。
十二月,再次发生蝗灾。

传文

十三年春季,宋国的向魋前来救援他的军队。郑国的子賸派人宣告:“谁能抓住桓魋,就有赏赐。”桓魋逃回了宋国。郑国在嵒地击败了宋国军队,俘获了成讙和郜延,并将六座城邑夷为平地。

夏季,鲁哀公在黄池与单平公、晋定公和吴王夫差会面。

六月丙子日,越王勾践攻打吴国,分兵两路。畴无馀和讴阳从南方进攻,先到达吴国郊外。吴国的太子友、王子地、王孙弥庸和寿於姚在泓水边观察敌情。弥庸看到了姑蔑的旗帜,说:“这是我父亲的旗帜,我不能见到仇人而不杀。”太子说:“如果战斗不胜,国家将灭亡。请等待时机。”弥庸不听,率领五千士兵,王子地也来支援。乙酉日,双方交战,弥庸俘获了畴无馀,王子地俘获了讴阳。越王到达后,王子地坚守阵地。丙戌日,双方再次交战,吴军大败。越军俘获了太子友、王孙弥庸和寿於姚。丁亥日,越军攻入吴国。吴国人向吴王报告战败的消息,吴王不愿让消息传开,亲自在帐幕下杀了七个人。

秋季七月辛丑日,吴国和晋国在黄池会盟,争夺盟主地位。吴国人说:“在周王室中,我们是长子。”晋国人说:“在姬姓诸侯中,我们是霸主。”赵鞅对司马寅说:“天色已晚,大事未成,这是我们两人的罪过。击鼓整顿队伍,我们两人以死谢罪,长幼顺序自然就清楚了。”司马寅回答说:“请让我先去看看。”回来后说:“吴王脸色发黑,是不是国家战败了?太子死了吗?而且夷人性格轻浮,不能忍耐太久,请稍等片刻。”于是晋国先成为盟主。吴国人想带着鲁哀公去见晋定公,子服景伯对吴国使者说:“如果吴王召集诸侯,那么霸主应该率领诸侯来见吴王。如果霸主召集诸侯,那么诸侯应该率领子男来见霸主。从王以下,朝聘的玉帛规格不同。所以我国对吴国的贡赋比晋国多,没有不足的地方,因为吴国是霸主。现在诸侯会盟,吴王却要带着我国君主去见晋君,那么晋国就成为霸主了,我国将改变对吴国的贡赋。鲁国对吴国的贡赋是八百乘战车。如果鲁国成为子男,那么将按邾国的一半来对吴国贡赋,而按邾国的标准来对晋国贡赋。况且吴王以霸主的名义召集诸侯,却以侯爵的身份结束,这对吴国有什么好处呢?”吴国人于是作罢,但后来又后悔了,打算囚禁子服景伯。景伯说:“何氏在鲁国已经有继承人了。我将带着两辆车和六个人跟随,快慢由你们决定。”于是吴国人囚禁了景伯,准备带他回国。到了户牖,景伯对吴国的太宰嚭说:“鲁国将在十月上辛日祭祀上帝和先王,季辛日结束。何氏世代担任这个职务,从襄公以来,从未改变。如果我不参加祭祀,祝宗会说:‘吴国确实如此。’而且会说鲁国不恭敬,而吴国只抓了七个低贱的人,这对鲁国有什么损害呢?”太宰嚭对吴王说:“对鲁国没有损害,反而会损害吴国的名声,不如放了他。”于是吴国放了子服景伯。吴国的申叔仪向公孙有山氏乞求粮食,说:“我佩带着玉繠,却无处可系。美酒一盛,我却只能和穿褐衣的老父一起看着。”公孙有山氏回答说:“细粮没有了,粗粮还有一些。如果你登上首山喊‘庚癸’,我就答应你。”吴王想攻打宋国,杀掉宋国的男子,囚禁宋国的妇女。太宰嚭说:“可以战胜宋国,但无法长期占领。”于是吴国撤军。

冬季,吴国和越国达成和平。

解释

这段古文记载了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发生的重大事件,主要包括战争、会盟、自然灾害和外交活动。

  1. 战争:郑国击败宋国,越国攻打吴国并取得胜利,楚国攻打陈国,晋国入侵卫国。这些战争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频繁冲突和权力争夺。

  2. 会盟:鲁哀公与晋定公、吴王夫差在黄池会盟,吴国和晋国争夺盟主地位。最终晋国成为盟主,显示了晋国在当时诸侯国中的强势地位。

  3. 自然灾害:九月和十二月发生蝗灾,十一月出现彗星。这些自然灾害可能对当时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影响。

  4. 外交活动:吴国和越国达成和平,吴国与鲁国之间的外交交涉,以及吴国对宋国的军事行动和撤军,反映了当时复杂的外交关系和各国之间的博弈。

这段古文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展现了春秋末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和外交动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各国之间的权力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