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公·哀公二十年
【传】
二十年春,齐人来征会。夏,会于廪丘。为郑故,谋伐晋。郑人辞诸侯,秋,师还。
吴公子庆忌骤谏吴子曰:“不改,必亡。”弗听。出居于艾。遂適楚。闻越将伐吴。冬,请归平越,遂归。欲除不忠者以说于越。吴人杀之。
十一月,越围吴,赵孟降于丧食。楚隆曰:“三年之丧,亲暱之极也。主又降之,无乃有故乎?”赵孟曰:“黄池之役,先主与吴王有质,曰:‘好恶同之。’今越围吴,嗣子不废旧业而敌之,非晋之所能及也,吾是以为降。”楚隆曰:“若使吴王知之,若何?”赵孟曰:“可乎?”隆曰:“请尝之。”乃往。先造于越军,曰:“吴犯间上国多矣,闻君亲讨焉,诸夏之人莫不欣喜,唯恐君志之不从。请入视之。”许之。告于吴王曰:“寡君之老无恤,使陪臣隆敢展谢其不共。黄池之役,君之先臣志父得承齐盟,曰:‘好恶同之。’今君在难,无恤不敢惮劳。非晋国之所能及也,使陪臣敢展布之。”王拜稽首曰:“寡人不佞,不能事越,以为大夫忧。拜命之辱。”与之一箪珠,使问赵孟曰:“句践将生忧寡人,寡人死之不得矣。”王曰:“溺人必笑,吾将有问也。史黯何以得为君子?”对曰:“黯也进不见恶,退无谤言。”王曰:“宜哉。”
注释
白话文翻译
鲁哀公二十年(公元前475年)的春天,齐国人前来邀请鲁国参加会盟。夏天,诸侯在廪丘会面,为了郑国的缘故,商议讨伐晋国。郑国人辞谢了诸侯的提议,秋天,诸侯的军队返回各自的国家。
吴国的公子庆忌多次劝谏吴王夫差说:“如果不改变政策,吴国必定会灭亡。”吴王不听。庆忌于是离开吴国,住在艾地,后来又去了楚国。在楚国,庆忌听说越国将要攻打吴国。冬天,庆忌请求回国与越国讲和,于是回到吴国。他想要除掉吴国中不忠于吴王的人,以此讨好越国。吴国人得知后,杀死了庆忌。
十一月,越国包围了吴国。赵孟(晋国的卿大夫)在服丧期间降低了饮食的标准。楚隆(晋国的大夫)对他说:“三年的丧期,是对亲人最深的哀悼。您又降低了饮食标准,难道有什么特别的缘故吗?”赵孟回答说:“在黄池之盟时,我的先君与吴王有过盟约,说:‘好恶同之。’如今越国包围吴国,我作为晋国的继承者,不敢废弃先君的旧业,所以对吴国采取敌对的立场。这不是晋国力所能及的事情,因此我降低了饮食标准。”楚隆说:“如果让吴王知道这件事,会怎么样?”赵孟问:“可以这样做吗?”楚隆说:“请让我试试。”于是楚隆前往吴国。他先到越军营地,说:“吴国多次侵犯中原国家,现在听说越王亲自讨伐吴国,中原各国的人都非常高兴,唯恐越王的意志不能实现。请让我进去看看情况。”越王同意了。楚隆进入吴国后,告诉吴王说:“我的国君赵孟派我来向您表达歉意,因为晋国无法履行黄池之盟的约定。黄池之盟时,我的先君志父与吴王有过盟约,说:‘好恶同之。’如今吴王处于危难之中,赵孟不敢畏惧辛劳,但晋国实在无能为力,因此派我来向您说明情况。”吴王向楚隆叩拜说:“我无能,不能侍奉越国,让大夫担忧了。感谢您前来传达命令。”吴王送给楚隆一箪珍珠,并让他转告赵孟说:“越王勾践一定会让我生不如死,我恐怕无法逃脱了。”吴王又说:“溺水的人一定会笑,我还有一个问题要问:史黯为什么能成为君子?”楚隆回答说:“史黯在朝为官时不被厌恶,退隐后也没有人诽谤他。”吴王说:“这很合理。”
解释
这段古文记载了鲁哀公二十年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主要涉及齐、鲁、郑、晋、吴、越等国的外交和军事行动。以下是这段古文的解释:
齐人来征会:齐国人邀请鲁国参加会盟,这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常见的外交活动,目的是商议共同的政治或军事行动。
会于廪丘:诸侯在廪丘会面,商议讨伐晋国。廪丘是当时的一个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郑人辞诸侯:郑国人拒绝了诸侯的提议,可能是因为郑国与晋国关系较好,或者郑国不愿意卷入战争。
吴公子庆忌骤谏吴子:吴国的公子庆忌多次劝谏吴王夫差,警告他如果不改变政策,吴国将会灭亡。庆忌是吴国的贵族,他的劝谏反映了吴国内部对吴王政策的不满。
出居于艾:庆忌离开吴国,住在艾地。艾地是当时的一个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遂適楚:庆忌后来又去了楚国。楚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大国,与吴国关系复杂。
闻越将伐吴:庆忌在楚国听说越国将要攻打吴国。越国是吴国的邻国,两国之间长期存在矛盾。
请归平越:庆忌请求回国与越国讲和,希望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吴越之间的矛盾。
欲除不忠者以说于越:庆忌想要除掉吴国中不忠于吴王的人,以此讨好越国。这种做法反映了庆忌对吴国内部政治的不满。
吴人杀之:吴国人得知庆忌的计划后,杀死了他。这反映了吴国内部的政治斗争。
越围吴:越国包围了吴国,这是吴越之间战争的延续。
赵孟降于丧食:赵孟在服丧期间降低了饮食的标准。这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丧礼习俗,表示对逝去亲人的哀悼。
楚隆曰:楚隆是晋国的大夫,他对赵孟降低饮食标准的行为表示疑问。
黄池之役:黄池之盟是春秋时期的一次重要会盟,晋国和吴国在黄池会盟,达成了“好恶同之”的盟约。
使陪臣隆敢展谢其不共:赵孟派楚隆向吴王表达歉意,因为晋国无法履行黄池之盟的约定。
王拜稽首曰:吴王向楚隆叩拜,表示对晋国的歉意和感谢。
句践将生忧寡人:吴王担心越王勾践会让他生不如死,反映了吴王对越国的恐惧。
史黯何以得为君子:吴王问楚隆,史黯为什么能成为君子。史黯是春秋时期的一位贤臣,他以廉洁正直著称。
黯也进不见恶,退无谤言:楚隆回答说,史黯在朝为官时不被厌恶,退隐后也没有人诽谤他。这说明史黯为人正直,深得人心。
这段古文通过记载春秋时期各国的外交和军事行动,反映了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内部政治斗争。同时,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描写,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道德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