僖公·僖公十二年
【经】
十有二年春,王三月庚午,日有食之。
夏,楚人灭黄。
秋七月。
冬十有二月丁丑,陈侯杵臼卒。
【传】
十二年春,诸侯城卫楚丘之郛,惧狄难也。
黄人恃诸侯之睦于齐也,不共楚职,曰:“自郢及我九百里,焉能害我?”夏,楚灭黄。
王以戎难故,讨王子带。
秋,王子带奔齐。冬,齐侯使管夷吾平戎于王,使隰朋平戎于晋。
王以上卿之礼飨管仲,管仲辞曰:“臣,贱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若节春秋,来承王命,何以礼焉?陪臣敢辞。”王曰:“舅氏,余嘉乃勋,应乃懿德,谓督不忘。往践乃职,无逆朕命。”管仲受下卿之礼而还。君子曰:“管氏之世祀也宜哉!让不忘其上。《诗》曰:‘恺悌君子,神所劳矣。’”
注释
白话文翻译
【经】
十二年春天,周王三月的庚午日,发生了日食。
夏天,楚国灭了黄国。
秋天七月。
冬天十二月的丁丑日,陈国的国君杵臼去世。
【传】
十二年春天,诸侯在卫国的楚丘筑城,是为了防备狄人的侵扰。
黄国人依仗诸侯与齐国交好,不向楚国进贡,说:“从郢都到我们这里相距九百里,楚国怎么能伤害我们?”夏天,楚国灭了黄国。
周王因为戎人的侵扰,讨伐王子带。
秋天,王子带逃到齐国。冬天,齐侯派管仲去周王那里调解与戎人的关系,派隰朋去晋国调解与戎人的关系。
周王用上卿的礼节宴请管仲,管仲推辞说:“我只是个卑微的官员,天子的两位上卿国氏和高氏在。如果按照春秋的礼节,来接受天子的命令,怎么能用这样的礼节呢?我不敢接受。”周王说:“舅舅,我赞赏你的功勋,你的美德应该得到表彰,我永远不会忘记。你去履行你的职责,不要违背我的命令。”管仲接受了下卿的礼节后回国。君子说:“管仲的家族世代享受祭祀是应该的!他谦让而不忘上级。《诗经》说:‘和乐平易的君子,神明会保佑他。’”
解释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春秋时期鲁僖公十二年(公元前648年)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
日食:这是古代天文学的重要记录,古人认为日食是上天的警示,可能与国家的吉凶有关。
楚国灭黄国:黄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因为不向楚国进贡,最终被楚国所灭。这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强弱关系和外交策略。
陈国国君去世:陈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国君的去世可能会引起国内外的政治变动。
诸侯筑城防备狄人:狄人是北方的游牧民族,经常侵扰中原诸侯国。诸侯在卫国的楚丘筑城,是为了防备狄人的侵扰,显示了当时中原诸侯国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紧张关系。
王子带逃到齐国:王子带是周王室的成员,因为与周王有矛盾,逃到齐国。这反映了周王室内部的矛盾和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管仲调解周王与戎人的关系:管仲是齐国的著名政治家,被派去调解周王与戎人的关系,显示了齐国在当时诸侯国中的重要地位。
管仲谦让上卿之礼:管仲在周王面前谦让上卿之礼,显示了他的谦逊和对上级的尊重,这也是古代君子所推崇的美德。
君子对管仲的评价:君子认为管仲的家族世代享受祭祀是应该的,因为他谦让而不忘上级,符合《诗经》中对君子的赞美。
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还通过管仲的行为和君子的评价,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