僖公·僖公十三年
【经】
十有三年春,狄侵卫。
夏四月,葬陈宣公。
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鹹。
秋九月,大雩。
冬,公子友如齐。
【传】
十三年春,齐侯使仲孙湫聘于周,且言王子带。事毕,不与王言。归复命曰:“未可,王怒未怠,其十年乎。不十年,王弗召也。”
夏,会于鹹,淮夷病杞故,且谋王室也。
秋,为戎难故,诸侯戍周,齐仲孙湫致之。
冬,晋荐饑,使乞籴于秦。秦伯谓子桑:“与诸乎?”对曰:“重施而报,君将何求。重施而不报,其民必携,携而讨焉,无众必败。”谓百里:“与诸乎?”对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丕郑之子豹在秦,请伐晋。秦伯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秦于是乎输粟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命之曰“汎舟之役”。

注释

白话文翻译:

僖公十三年

【经】

十三年春天,狄人入侵卫国。

夏天四月,陈宣公下葬。

僖公在鹹地与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会面。

秋天九月,举行了大雩(求雨的祭祀)。

冬天,公子友前往齐国。

【传】

十三年春天,齐侯派仲孙湫前往周朝聘问,并且提及王子带的事情。事情结束后,仲孙湫没有向周王提及王子带的事情。回到齐国后,他报告说:“现在还不是时候,周王的怒气还没有平息,恐怕要等十年吧。不到十年,周王是不会召见王子带的。”

夏天,诸侯在鹹地会面,因为淮夷侵扰杞国,并且商讨如何安定周王室。

秋天,由于戎人的威胁,诸侯派兵驻守周朝,齐国的仲孙湫负责此事。

冬天,晋国发生饥荒,派人向秦国请求购买粮食。秦伯问子桑:“要给他们吗?”子桑回答说:“如果给予他们丰厚的援助,他们会报答我们,您还有什么可求的呢?如果给予他们丰厚的援助却不报答,他们的百姓必然会背离他们,背离之后我们再讨伐他们,他们没有民众支持,必定会失败。”秦伯又问百里:“要给他们吗?”百里回答说:“天灾流行,每个国家都会遇到。救灾和帮助邻国,是道义所在。行善积德,必有福报。”丕郑的儿子豹在秦国,请求讨伐晋国。秦伯说:“我讨厌的是他们的君主,他们的百姓有什么罪呢?”于是秦国向晋国运送粮食,从雍城到绛城,接连不断。这件事被称为“汎舟之役”。

解释:

这段古文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僖公十三年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主要涉及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军事和自然灾害的处理。

  1. 狄人侵卫:狄人是当时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入侵卫国,反映了当时中原诸侯国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冲突。

  2. 陈宣公下葬:陈国国君陈宣公去世,诸侯国按照礼仪参加葬礼。

  3. 鹹地会盟:鲁僖公与齐、宋、陈、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在鹹地会面,商讨如何应对淮夷对杞国的侵扰,以及如何安定周王室。这反映了诸侯国在面对外部威胁时的联合行动。

  4. 大雩:大雩是古代求雨的祭祀仪式,表明当时可能发生了旱灾。

  5. 公子友如齐:鲁国的公子友前往齐国,可能是为了进行外交活动或处理两国之间的事务。

  6. 仲孙湫聘周:齐侯派仲孙湫前往周朝聘问,并提及王子带的事情。王子带是周王室的成员,仲孙湫认为周王的怒气未消,暂时不适合提及此事。

  7. 诸侯戍周:由于戎人的威胁,诸侯国派兵驻守周朝,齐国的仲孙湫负责此事。这反映了诸侯国对周王室的保护和支持。

  8. 晋国饥荒与秦国的援助: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请求购买粮食。秦伯在子桑和百里的建议下,决定援助晋国,运送粮食到晋国,被称为“汎舟之役”。这一事件体现了秦国的大国风范和救灾恤邻的道义精神。

这段古文通过记载这些事件,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他们在面对自然灾害和外部威胁时的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