僖公·僖公二十七年
【经】
二十有七年春,杞子来朝。
夏六月庚寅,齐侯昭卒。
秋八月乙未,葬齐孝公。
乙巳,公子遂帅师入杞。
冬,楚人、陈侯、蔡侯、郑伯、许男围宋。
十有二月甲戌,公会诸侯盟于宋。
【传】
二十七年春,杞桓公来朝,用夷礼,故曰子。公卑杞,杞不共也。
夏,齐孝公卒。有齐怨,不废丧纪,礼也。
秋,入杞,责礼也。
楚子将围宋,使子文治兵于睽,终朝而毕,不戮一人。子玉复治兵于 [插图],终日而毕,鞭七人,贯三人耳。国老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 [插图]贾尚幼,后至不贺。子文问之,对曰:“不知所贺。子之传政于子玉,曰:‘以靖国也。’靖诸内而败诸外,所获几何?子玉之败,子之举也,举以败国,将何贺焉?子玉刚而无礼,不可以治民,过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苟入而贺,何后之有?”
冬,楚子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晋告急。先轸曰:“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于是乎蒐于被庐,作三军,谋元帅。赵衰曰:“郤縠可。臣亟闻其言矣。说礼乐而敦诗书。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夏书》曰:‘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君其试之。”乃使郤縠将中军,郤溱佐之;使狐偃将上军,让于狐毛而佐之;命赵衰为卿,让于栾枝、先轸。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荀林父御戎,魏犫为右。
晋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义,未安其居。”于是乎出定襄王,入务利民,民怀生矣,将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宣其用。”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民易资者不求丰焉,明征其辞。公曰:“可矣乎?”子犯曰:“民未知礼,未生其共。”于是乎大蒐以示之礼,作执秩以正其官,民听不惑而后用之。出穀戍,释宋围,一战而霸,文以教也。

注释

白话文翻译

经文

二十七年春天,杞国的君主来朝见。

夏天六月庚寅日,齐国的君主昭去世。

秋天八月乙未日,安葬了齐孝公。

乙巳日,公子遂率领军队进入杞国。

冬天,楚国人、陈侯、蔡侯、郑伯、许男联合包围了宋国。

十二月甲戌日,僖公与诸侯在宋国会盟。

传文

二十七年春天,杞桓公来朝见,使用了夷狄的礼节,所以被称为“子”。僖公轻视杞国,因为杞国不恭敬。

夏天,齐孝公去世。虽然有对齐国的怨恨,但没有废除丧礼,这是符合礼制的。

秋天,公子遂进入杞国,是为了责备杞国不遵守礼节。

楚国的君主准备包围宋国,派子文在睽地训练军队,一上午就完成了,没有惩罚任何人。子玉又在[插图]地训练军队,一整天才完成,鞭打了七个人,刺穿了三个人的耳朵。国中的老臣都祝贺子文,子文请他们喝酒。[插图]贾还年幼,来得晚没有祝贺。子文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不知道为什么要祝贺。您把政权传给子玉,说是为了安定国家。内部安定了,外部却失败了,能得到什么呢?子玉的失败,是您的举荐,举荐导致国家失败,有什么值得祝贺的呢?子玉刚愎自用,不懂礼节,不能治理百姓,如果超过三百辆战车,他就无法指挥了。如果他成功了再来祝贺,也不迟。”

冬天,楚国的君主和诸侯包围了宋国,宋国的公孙固到晋国告急。先轸说:“报答恩惠,解救患难,取得威望,奠定霸业,就在此一举了。”狐偃说:“楚国刚刚得到曹国,又和卫国新近联姻,如果攻打曹国和卫国,楚国一定会救援,那么齐国和宋国就能免于灾难。”于是晋国在被庐进行大阅兵,组建三军,谋划元帅人选。赵衰说:“郤縠可以。我多次听到他的言论。他喜欢礼乐,重视诗书。诗书是道义的府库,礼乐是德行的准则。德行和道义是利益的基础。《夏书》说:‘广泛听取意见,明确考核功绩,用车辆和服饰来奖励。’您不妨试试他。”于是任命郤縠为中军元帅,郤溱为副将;任命狐偃为上军元帅,狐毛为副将;任命赵衰为卿,让栾枝、先轸担任副职。任命栾枝为下军元帅,先轸为副将。荀林父驾驶战车,魏犫为车右。

晋侯刚回国就开始教导百姓,两年后想使用他们。子犯说:“百姓还不懂道义,还没有安居乐业。”于是晋侯出兵安定襄王,回国后致力于利民,百姓开始怀念生活,准备使用他们。子犯说:“百姓还不懂信用,还没有明确其作用。”于是晋侯攻打原国来展示信用。百姓交易财物时不求过多,明确其言辞。晋侯说:“可以了吗?”子犯说:“百姓还不懂礼节,还没有产生恭敬之心。”于是晋国进行大阅兵来展示礼节,设立执秩官来整顿官职,百姓听从命令而不迷惑,然后使用他们。晋国出兵戍守穀地,解除了宋国的包围,一战而奠定霸业,这是通过教化来实现的。

解释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在僖公二十七年的一系列政治和军事活动。通过朝见、丧礼、战争和盟会等事件,展现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国家治理的策略。

  1. 杞桓公来朝:杞国君主来朝见,但使用了夷狄的礼节,被轻视。这反映了当时中原诸侯对周边小国的态度,以及对礼节的重视。

  2. 齐孝公去世:虽然晋国对齐国有怨恨,但仍然按照礼制举行了丧礼,体现了对礼法的遵守。

  3. 公子遂入杞:公子遂率领军队进入杞国,责备其不遵守礼节,显示了晋国对礼节的维护和对小国的控制。

  4. 楚国围宋:楚国联合其他诸侯国包围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国通过一系列政治和军事策略,最终解除了宋国的包围,奠定了霸业。

  5. 晋国的治理策略:晋侯通过教导百姓、安定襄王、利民、展示信用和礼节等一系列措施,最终使百姓听从命令,国家强大。这体现了晋国在治理国家方面的智慧和策略。

通过这些事件,可以看出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国家治理中对礼法、信用和教化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