僖公·僖公二十一年
【经】
二十有一年春,狄侵卫。
宋人、齐人、楚人盟于鹿上。
夏,大旱。
秋,宋公、楚子、陈侯、蔡侯、郑伯、许男、曹伯会于盂。
执宋公以伐宋。
冬,公伐邾。
楚人使宜申来献捷。
十有二月癸丑,公会诸侯盟于薄,释宋公。
【传】
二十一年春,宋人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曰:“小国争盟,祸也。宋其亡乎,幸而后败。”
夏,大旱,公欲焚巫尪。臧文仲曰:“非旱备也。修城郭,贬食省用,务穑劝分,此其务也。巫尪何为?天欲杀之,则如勿生,若能为旱,焚之滋甚。”公从之。是岁也,饥而不害。
秋,诸侯会宋公于盂。子鱼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公以伐宋。
冬,会于薄以释之。子鱼曰:“祸犹未也,未足以惩君。”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大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邾人灭须句,须句子来奔,因成风也。成风为之言于公曰:“崇明祀,保小寡,周礼也。蛮夷猾夏,周祸也。若封须句是崇皞、济而修祀纾祸也。”

注释

白话文翻译

经:

二十一年春天,狄人入侵卫国。

宋国人、齐国人、楚国人在鹿上结盟。

夏天,发生了大旱。

秋天,宋公、楚子、陈侯、蔡侯、郑伯、许男、曹伯在盂地会面。

楚国抓住了宋公,并攻打宋国。

冬天,鲁僖公攻打邾国。

楚国派宜申来献上战利品。

十二月癸丑日,鲁僖公与诸侯在薄地会盟,释放了宋公。

传:

二十一年春天,宋国人在鹿上结盟,向楚国请求诸侯的支持。楚国答应了。公子目夷说:“小国争着结盟,这是祸患。宋国恐怕要灭亡了,幸好只是失败。”

夏天,发生了大旱,鲁僖公想烧死巫尪。臧文仲说:“这不是抗旱的办法。应该修筑城墙,减少食物消耗,节省开支,努力耕种,鼓励分配,这才是该做的事。巫尪能做什么?如果天要杀她,那就不该让她出生,如果她能造成旱灾,烧死她反而会使旱灾更严重。”鲁僖公听从了他的建议。这一年,虽然饥荒,但没有造成大害。

秋天,诸侯在盂地会见了宋公。子鱼说:“祸患就在这里吧!国君的欲望太过分了,怎么能承受得了?”于是楚国抓住了宋公,并攻打宋国。

冬天,诸侯在薄地会盟,释放了宋公。子鱼说:“祸患还没有结束,这还不足以惩罚国君。”任、宿、须句、颛臾,都是风姓国家,负责祭祀大皞和有济,服从于中原各国。邾国人灭了须句,须句的国君逃到鲁国,因为成风的关系。成风对鲁僖公说:“尊崇明祀,保护弱小,这是周礼。蛮夷扰乱中原,这是周的祸患。如果封须句,就是尊崇大皞、有济,修整祭祀,缓解祸患。”

解释

这段古文记载了鲁僖公二十一年发生的几件重要事件,包括狄人入侵卫国、宋国与楚国等国的结盟、大旱、楚国抓住宋公并攻打宋国、鲁僖公攻打邾国、楚国献捷、以及诸侯在薄地会盟释放宋公等。

  1. 狄人入侵卫国:狄人是古代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入侵卫国,显示了当时中原各国面临的边疆威胁。

  2. 鹿上之盟:宋国、齐国、楚国在鹿上结盟,目的是联合起来对抗其他势力。公子目夷认为小国争着结盟是祸患,预示宋国可能会因此灭亡。

  3. 大旱:鲁国发生了大旱,鲁僖公想烧死巫尪以求雨,但臧文仲认为这不是抗旱的正确方法,建议采取实际的抗旱措施,如修筑城墙、减少食物消耗等。

  4. 楚国抓住宋公:楚国在盂地会盟时抓住了宋公,并攻打宋国,显示了楚国在当时诸侯中的强势地位。

  5. 诸侯会盟释放宋公:诸侯在薄地会盟,决定释放宋公,显示了诸侯之间的外交博弈和相互制衡。

  6. 须句的灭亡:邾国灭了须句,须句的国君逃到鲁国,成风建议鲁僖公封须句,以尊崇大皞、有济的祭祀,缓解祸患。

这段古文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各国在面对自然灾害和外部威胁时的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