僖公·僖公三年
【经】
三年春,王正月,不雨。
夏四月,不雨。
徐人取舒。
六月,雨。
秋,齐侯、宋公、江人、黄人会于阳穀。
冬,公子友如齐涖盟。
楚人伐郑。
【传】
三年春,不雨。夏六月,雨。自十月不雨至于五月,不曰旱,不为灾也。
秋,会于阳穀,谋伐楚也。
齐侯为阳穀之会,来寻盟。冬,公子友如齐涖盟。
楚人伐郑,郑伯欲成,孔叔不可。曰:“齐方勤我,弃德不祥。”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之绝也。蔡人嫁之。

注释

白话文翻译:

僖公三年

经:

三年春天,周历正月,没有下雨。

夏天四月,没有下雨。

徐国人夺取了舒国。

六月,下雨了。

秋天,齐侯、宋公、江人、黄人在阳穀会面。

冬天,公子友前往齐国参加盟会。

楚国人攻打郑国。

传:

三年春天,没有下雨。夏天六月,终于下雨了。从十月到五月一直没有下雨,但不说这是旱灾,也不认为这是灾祸。

秋天,诸侯在阳穀会面,谋划攻打楚国。

齐侯为了阳穀的会面,前来重申盟约。冬天,公子友前往齐国参加盟会。

楚国人攻打郑国,郑伯想要求和,但孔叔不同意。他说:“齐国正在帮助我们,放弃他们的恩德是不吉利的。”

齐侯和蔡姬在园中乘船游玩,船摇晃得厉害,齐侯害怕得脸色都变了,蔡姬却不肯停止。齐侯大怒,把蔡姬送回了娘家,但没有断绝关系。蔡国人却把蔡姬改嫁了。

解释:

这段古文记载了鲁僖公三年(公元前657年)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主要分为两部分:

  1. :这是《春秋》的原文,记录了当年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天气情况、诸侯国的行动、会盟等。内容简洁,通常只记录事实,不涉及细节。

  2. :这是《左传》对《春秋》的补充和解释,提供了更多背景和细节。例如:

    • 旱灾:虽然从十月到五月一直没有下雨,但《左传》认为这不算是旱灾,也没有造成严重的灾祸。
    • 阳穀之会:诸侯在阳穀会面,目的是谋划攻打楚国。齐侯为了这次会面,特意前来重申盟约。
    • 楚伐郑:楚国攻打郑国,郑伯想要求和,但孔叔认为齐国正在帮助郑国,放弃齐国的恩德是不吉利的。
    • 齐侯与蔡姬:齐侯和蔡姬在园中乘船游玩,蔡姬的行为让齐侯感到害怕和愤怒,最终将蔡姬送回娘家,但并没有断绝关系。然而,蔡国人却将蔡姬改嫁了。

这段古文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关系,以及诸侯个人的生活细节,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的社会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