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娄章句下·第二十九节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
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

注释:### 白话文翻译:
大禹和后稷生活在太平盛世,他们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却不进去,孔子称赞他们。颜回生活在乱世,住在简陋的巷子里,每天只有一竹篮饭和一瓢水。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艰苦的生活,但颜回却依然保持快乐,孔子也称赞他。

孟子说:“大禹、后稷和颜回遵循的是同样的道理。大禹想到天下有人被水淹,就像自己淹在水里一样;后稷想到天下有人挨饿,就像自己挨饿一样,所以他们才会如此急切地帮助别人。如果大禹、后稷和颜回交换位置,他们也会做出同样的行为。现在,如果有同住一屋的人打架,即使披头散发、帽带未系也要去阻止,这是应该的。但如果邻居打架,也披头散发、帽带未系地去阻止,那就显得糊涂了,即使关上门不管也是可以的。”

解释:

这段古文通过大禹、后稷和颜回的例子,阐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和“义”。大禹和后稷在太平盛世中,为了治理洪水和发展农业,不顾个人家庭,体现了“仁”的精神。颜回在乱世中,虽然生活艰苦,但依然保持乐观,体现了“义”的精神。孟子通过这两个例子,说明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应该以天下为己任,关心他人的疾苦。

孟子进一步用“同室之人斗”和“乡邻有斗者”的比喻,说明了在不同的情况下,采取的行动应该有所不同。对于同住一屋的人,即使匆忙也要去阻止,体现了对亲近之人的责任;而对于邻居,如果情况不紧急,可以不必过于急切地介入,甚至可以选择不参与,这体现了对不同关系的合理处理。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强调了在不同环境和关系中,应该如何恰当地践行“仁”和“义”,以及如何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合理的判断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