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娄章句上·第十七节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注释:### 白话文翻译:

淳于髡问孟子:“男女之间不亲手传递东西,这是礼制规定的吗?”

孟子回答:“是的,这是礼制。”

淳于髡又问:“如果嫂嫂掉进水里,要用手去拉她吗?”

孟子说:“如果嫂嫂掉进水里不去拉她,那简直是豺狼的行为。男女之间不亲手传递东西,是礼制;但嫂嫂掉进水里用手去拉她,是权宜之计。”

淳于髡接着问:“现在天下的人都掉进水里了,先生您却不去拉他们,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天下的人掉进水里,要用道义去救;嫂嫂掉进水里,才用手去拉。你难道想用手去救天下吗?”

解释:

这段对话主要讨论了礼制与权宜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不同情境下灵活运用礼制。

  1. 男女授受不亲:这是古代礼制中的一条规定,强调男女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直接的身体接触,以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2. 嫂溺援之以手:孟子认为,在特殊情况下,如嫂嫂掉进水里,应该打破常规的礼制,用手去救她。这种行为是权宜之计,是为了救人于危难之中,体现了仁爱之心。

  3. 天下溺,援之以道:当天下陷入混乱时,孟子认为应该用道义和智慧去拯救,而不是简单地用手去拉。这强调了在更大范围内解决问题时,需要更高层次的策略和原则。

  4. 子欲手援天下乎:孟子通过反问,指出用手去救天下是不现实的,暗示了解决大问题需要更宏观和系统的方法。

这段对话展示了孟子在处理礼制与实际情况之间的矛盾时的灵活态度,强调了在遵循礼制的同时,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权宜处理。同时,孟子也表达了对天下大乱的深刻关切,提出了用道义去拯救天下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