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文公章句下·第七节
公孙丑问曰:“不见诸侯,何义?”
孟子曰:“古者不为臣不见。段干木逾垣而辟之,泄柳闭门而不内,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见矣。阳货欲见孔子而恶无礼,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矙孔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矙其亡也,而往拜之。当是时,阳货先,岂得不见?曾子曰:‘胁肩谄笑,病于夏畦。’子路曰:‘未同而言,观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观之,则君子之所养可知已矣。”
注释:白话文翻译:
公孙丑问道:“不去见诸侯,这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回答说:“在古代,一个人如果不是诸侯的臣子,就不去见他。段干木翻墙逃避魏文侯,泄柳关门不接待鲁穆公,这些做法都太过分了。如果诸侯主动来见,那就可以见了。阳货想见孔子,但又怕失礼,按照当时的礼仪,大夫如果赏赐东西给士人,士人不能在家接受,就要去大夫家拜谢。阳货探听到孔子不在家时,送了一只蒸乳猪给孔子;孔子也探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去他家拜谢。当时,阳货先送了礼物,孔子怎么能不见呢?曾子说:‘耸着肩膀,装出谄媚的笑容,比夏天在田里干活还要累。’子路说:‘明明意见不合,却还要勉强交谈,看他的脸色尴尬,这不是我所能理解的。’从这些例子来看,君子所应具备的修养,就可以知道了。”
解释:
这段对话中,公孙丑向孟子请教为什么古代君子不去见诸侯。孟子解释说,古代君子不是诸侯的臣子,所以不去见诸侯,这是一种礼仪和原则。他举了段干木和泄柳的例子,说明他们逃避诸侯的做法有些过分。但如果诸侯主动来见,君子就可以见。孟子还举了阳货和孔子的例子,说明在礼仪的框架下,君子是可以见诸侯的。最后,孟子引用曾子和子路的话,强调君子应保持自己的尊严和原则,不应为了迎合他人而失去自我。这段对话体现了孟子对君子修养和礼仪的重视,强调了君子应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