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文公章句下·第一节
陈代曰:“不见诸侯,宜若小然;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
孟子曰:“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如以利,则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与?昔者赵简子使王良与嬖奚乘,终日而不获一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贱工也。’或以告王良。良曰:‘请复之。’强而后可,一朝而获十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简子曰:‘我使掌与女乘。’谓王良。良不可,曰:‘吾为之范我驰驱,终日不获一;为之诡遇,一朝而获十。诗云:“不失其驰,舍矢如破。”我不贯与小人乘,请辞。’御者且羞与射者比。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也。如枉道而从彼,何也?且子过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注释:### 白话文翻译:
陈代说:“不去见诸侯,似乎显得小气;现在去见他们,大的可以称王,小的可以称霸。而且古书上说:‘弯曲一尺而伸直八尺’,似乎是可以做的。”
孟子说:“从前齐景公打猎,用旌旗召唤虞人(掌管山泽的官员),虞人没有来,齐景公就要杀他。志士不忘死在沟壑,勇士不忘失去头颅。孔子取他什么呢?取的是他不接受不合礼的召唤。如果不等待召唤就去,那又算什么呢?而且所谓‘弯曲一尺而伸直八尺’,是从利益的角度说的。如果从利益的角度,那么弯曲八尺而伸直一尺也有利,难道也可以做吗?从前赵简子让王良为他的宠臣嬖奚驾车,一整天没有猎到一只鸟。嬖奚回报说:‘王良是天下最差的驾车手。’有人把这话告诉了王良。王良说:‘请再试一次。’嬖奚勉强同意了,结果一早上就猎到了十只鸟。嬖奚回报说:‘王良是天下最好的驾车手。’赵简子说:‘我让他专门为你驾车。’王良拒绝了,说:‘我按照规矩驾车,一整天都猎不到一只鸟;我违规驾车,一早上就猎到了十只鸟。《诗经》说:“按照规矩驾车,箭一射出就能射中。”我不习惯为小人驾车,请允许我辞职。’驾车的人尚且羞于与射箭的人相比。即使通过不正当的手段猎到像山一样多的禽兽,也不会去做。如果弯曲正道去顺从他们,那又算什么呢?而且你错了,弯曲自己的人,没有能够使别人正直的。”
解释:
这段古文通过陈代和孟子的对话,讨论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陈代认为,去见诸侯虽然表面上显得小气,但实际上可以带来巨大的利益,甚至可以称王称霸。他引用古书中的“枉尺而直寻”(弯曲一尺而伸直八尺)来说明,即使做一些小的妥协,也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
孟子则通过两个故事来反驳陈代的观点。第一个故事是齐景公召唤虞人,虞人因为召唤的方式不合礼制而不去,即使面临被杀的危险也不屈服。孟子认为,志士和勇士应该有坚定的原则,不因为利益而妥协。
第二个故事是赵简子让王良为嬖奚驾车,王良按照规矩驾车时一无所获,而违规驾车时却收获颇丰。然而,王良拒绝继续为嬖奚驾车,因为他认为按照规矩驾车才是正道,即使违规可以带来更多的利益,他也不愿意违背原则。
孟子通过这些故事强调,道德原则比利益更重要,弯曲正道去追求利益是不可取的。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自己都不正直,就不可能使别人正直。因此,孟子主张坚持原则,不因为利益而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