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王章句下·第四节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徵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注释:### 白话文翻译:
齐宣王在雪宫接见孟子。齐宣王问:“贤德的人也有这样的快乐吗?”
孟子回答说:“有的。如果人们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君主。得不到快乐就埋怨君主,这是不对的;作为君主却不与百姓共享快乐,也是不对的。君主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百姓也会以君主的快乐为快乐;君主以百姓的忧愁为忧愁,百姓也会以君主的忧愁为忧愁。与天下人同乐,与天下人同忧,这样还不能成为王者,是从来没有过的。从前齐景公问晏子:‘我想去转附、朝儛游玩,沿着海岸向南,直到琅邪。我该怎么做才能与先王的游览相比呢?’晏子回答说:‘问得好啊!天子到诸侯国去叫巡狩,巡狩就是巡视诸侯所守的地方;诸侯去朝见天子叫述职,述职就是汇报自己所负责的事务。没有不与事务相关的。春天视察耕种,帮助不足的百姓;秋天视察收获,帮助贫困的百姓。夏朝的谚语说:“我们的君王不游玩,我们怎么休息?我们的君王不快乐,我们怎么得到帮助?一游一乐,是诸侯的榜样。”现在却不是这样:军队出行,百姓的粮食被征用,饥饿的人得不到食物,劳累的人得不到休息。百姓怨声载道,开始作乱。违背天命,虐待百姓,吃喝玩乐如同流水。流连荒亡,成为诸侯的忧患。顺流而下忘记返回叫流,逆流而上忘记返回叫连,打猎无度叫荒,嗜酒无度叫亡。先王没有流连的快乐,也没有荒亡的行为。现在就看您怎么做了。’齐景公听了很高兴,下令全国戒严,自己住到郊外。于是开始兴发,帮助贫困的百姓。召来乐师说:‘为我创作一首君臣相悦的乐曲!’这就是《徵招》《角招》。歌词中说:‘畜君何尤?’畜君,就是爱君的意思。”

解释: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孟子通过齐景公与晏子的故事,向齐宣王阐述了君主应当与百姓同乐同忧的道理。

  1. 君民同乐:孟子认为,君主应当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忧愁。只有这样,君主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成为真正的王者。

  2. 齐景公与晏子的对话:晏子通过夏朝的谚语,指出君主的游玩和快乐应当与百姓的福祉相关,而不是只顾自己的享乐。他批评了当时君主只顾自己享乐,不顾百姓疾苦的行为,并提出了“流连荒亡”的概念,即君主沉迷于游玩、打猎、饮酒等行为,忘记了治理国家的责任。

  3. 君主的责任:孟子强调,君主应当关心百姓的生活,帮助贫困的百姓,与百姓同甘共苦。只有这样,君主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国家才能安定繁荣。

  4. 音乐的作用: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后,下令帮助贫困的百姓,并创作了《徵招》《角招》这首乐曲,表达君臣相悦的情感。这体现了音乐在政治中的教化作用,能够促进君臣之间的和谐。

总之,这段古文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以及齐景公与晏子的故事,强调了君主应当与百姓同乐同忧,关心百姓的生活,承担起治理国家的责任。只有这样,君主才能成为真正的王者,国家才能安定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