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王章句上·第六节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注释:### 白话文翻译:
孟子去见梁襄王。出来后,孟子对别人说:“远远看去,他不像一个国君;走近了,也看不出有什么威严。他突然问我:‘天下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安定在于统一。’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我回答说:‘不喜欢杀人的人才能统一天下。’他接着问:‘谁能跟随他呢?’我回答说:‘天下没有人不跟随他的。大王知道禾苗吗?七八月间如果遇到干旱,禾苗就会枯槁。如果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禾苗就会蓬勃生长起来。像这样,谁能阻挡得了呢?如今天下的统治者,没有不喜欢杀人的。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伸长脖子盼望他来。如果真的这样,百姓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谁能阻挡得了呢?’”
解释:
这段文字是孟子与梁襄王的对话,孟子通过对话表达了他对统一天下和治国理念的看法。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孟子对梁襄王的第一印象是,他看起来不像一个国君,也没有国君应有的威严。这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能力和气质有所质疑。
“天下恶乎定?”:梁襄王问孟子,天下怎样才能安定。孟子回答:“定于一。”即天下安定在于统一。这表明孟子认为,只有统一才能带来真正的安定。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孟子进一步解释,只有不喜欢杀人的人才能统一天下。这里“不嗜杀人”不仅仅是指不滥杀无辜,更是指统治者应当以仁爱治国,而不是通过暴力和杀戮来维持统治。
“天下莫不与也”:孟子认为,如果一个统治者以仁爱治国,那么天下的人都会自愿跟随他。这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即统治者应当以民为本,赢得民心。
“王知夫苗乎?”:孟子用禾苗的比喻来说明仁政的效果。禾苗在干旱时会枯槁,但一旦下雨,就会蓬勃生长。同样,如果有一个仁爱的统治者,百姓就会像禾苗一样蓬勃生长,没有人能阻挡这种趋势。
“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最后强调,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百姓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没有人能阻挡。这表明孟子对仁政的力量充满信心。
总的来说,这段对话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强调统治者应当以仁爱治国,赢得民心,从而实现天下的统一和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