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心章句下·第三十节
孟子之滕,馆于上宫。有业屦于牖上,馆人求之弗得。
或问之曰:“若是乎从者之廋也?”曰:“子以是为窃屦来与?”
曰:“殆非也。”“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
注释:白话文翻译:
孟子到了滕国,住在上宫。有一双还没织完的草鞋放在窗台上,旅馆的人去找,却没有找到。
有人问孟子说:“是不是跟随您的人把草鞋藏起来了?”孟子回答说:“你以为他们是为了偷草鞋而来的吗?”
那人回答说:“大概不是吧。”孟子接着说:“我开设课程,对离开的人不追问,对来的人不拒绝。只要他们怀着求学的心来,我就接受他们罢了。”
解释:
这段古文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件,展现了孟子的教育理念和为人处世的态度。
事件背景: 孟子到滕国,住在上宫,旅馆里有一双未织完的草鞋不见了,旅馆的人怀疑是孟子的随从拿走了。
对话内容: 有人问孟子是否是他的随从藏起了草鞋,孟子反问对方是否认为他的随从是为了偷草鞋而来。对方回答“大概不是”,孟子借此机会阐述了他的教育理念。
孟子的教育理念: 孟子强调,他开设课程时,对离开的学生不追究,对来的学生不拒绝。只要学生怀着求学的诚心而来,他就会接受他们。这表明孟子重视学生的内在动机和诚心,而不是外在的行为或物质利益。
深层含义: 这段对话不仅反映了孟子的宽容和开放的教育态度,也体现了他对人性本善的信任。他认为学生来求学是出于对知识的渴望,而不是为了物质上的利益。因此,他不会因为一些小事(如草鞋丢失)而怀疑学生的动机。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一个简单的对话,展示了孟子的教育哲学和为人处世的原则,强调了对学生内在动机的重视和对人性本善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