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心章句上·第四十三节
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注释:### 白话文翻译
公都子问孟子:“滕更在您的门下学习,似乎应该受到礼遇。但您为什么不回答他的问题呢?”孟子回答说:“如果一个人因为自己地位高贵而提问,因为自己贤能而提问,因为自己年长而提问,因为自己有功劳而提问,或者因为自己与我有旧交而提问,这些情况下我都不回答。滕更占了其中的两种情况。”
解释
这段对话反映了孟子的教育原则和对待学生的态度。孟子认为,学习应该以诚心和谦逊为基础,而不是基于个人的身份、地位或过去的成就。他列举了五种不应该回答提问的情况,即:
- 挟贵而问:凭借自己的高贵地位来提问。
- 挟贤而问:凭借自己的贤能来提问。
- 挟长而问:凭借自己的年长来提问。
- 挟有勋劳而问:凭借自己的功劳来提问。
- 挟故而问:凭借自己与老师的旧交来提问。
孟子认为,如果学生以这些态度来提问,就失去了学习的真诚和谦逊,因此他不会回答。滕更占了其中的两种情况,说明他可能因为自己的某种优越感或特殊关系而提问,因此孟子不回答他的问题。
这段对话体现了孟子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强调学习应该建立在真诚和谦逊的基础上,而不是基于外在的身份或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