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心章句上·第二十一节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注释:### 翻译:
孟子说:“拥有广阔的土地和众多的人民,这是君子所希望的,但这并不是他真正的快乐所在。站在天下的中心,安定四海的百姓,这是君子感到快乐的事情,但这并不是他的本性所在。君子的本性,即使他的理想完全实现,也不会增加什么;即使他处境穷困,也不会减少什么,因为他的本性是已经确定的。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根植于他的内心。这种本性会自然地表现在他的脸上,流露在他的背上,体现在他的四肢上,他的四肢不需要言语就能表达出来。”

解释:

这段文字主要探讨了君子的本性和他所追求的目标之间的关系。孟子在这里区分了君子所追求的外在成就和内在的本性。

  1. 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君子希望拥有广阔的土地和众多的人民,但这并不是他真正的快乐所在。这里的“欲之”指的是君子对外在成就的追求,但孟子强调,这些外在的成就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

  2. 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站在天下的中心,安定四海的百姓,这是君子感到快乐的事情,但这并不是他的本性所在。这里的“乐之”指的是君子在实现这些外在成就时感到的快乐,但孟子再次强调,这些快乐并不涉及君子的本性。

  3. 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的本性,即使他的理想完全实现,也不会增加什么;即使他处境穷困,也不会减少什么,因为他的本性是已经确定的。这里的“分定”指的是君子的本性是固定不变的,不会因为外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4.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根植于他的内心。这种本性会自然地表现在他的脸上,流露在他的背上,体现在他的四肢上,他的四肢不需要言语就能表达出来。这里的“生色”指的是君子的本性会自然地表现在他的外在行为和神态上,无需言语就能传达出来。

总的来说,孟子在这段文字中强调了君子的本性是内在的、固定不变的,不会因为外在的成就或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君子的真正快乐和满足来自于他内在的本性,而不是外在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