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子章句下·第三节
公孙丑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
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
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曰:“凯风何以不怨?”
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注释:### 白话文翻译:
公孙丑问孟子:“高子说:‘《小弁》是小人写的诗。’”孟子问:“为什么这么说呢?”公孙丑回答:“因为诗中有怨恨之情。”
孟子说:“高叟对《诗经》的理解太死板了!假设有一个人在这里,越国人拉开弓要射他,他会笑着谈论这件事;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越国人和他关系疏远。如果是他的哥哥拉开弓要射他,他会流着眼泪劝说他;没有别的原因,因为哥哥是他的亲人。《小弁》中的怨恨,正是对亲人的感情。对亲人怀有感情,是仁的表现。高叟对《诗经》的理解真是太死板了!”
公孙丑又问:“那《凯风》为什么没有怨恨之情呢?”
孟子回答:“《凯风》中的亲人的过错是小的;《小弁》中的亲人的过错是大的。亲人的过错大而不怨恨,是更加疏远的表现;亲人的过错小而怨恨,是过于敏感的表现。更加疏远,是不孝;过于敏感,也是不孝。孔子说:‘舜是最孝顺的人,五十岁了还怀念父母。’”
解释:
这段对话中,孟子通过对《小弁》和《凯风》两首诗的解读,阐述了他对“怨”与“仁”的理解。孟子认为,对亲人的怨恨是出于对亲人的深厚感情,这种感情是仁的表现。他批评高叟对《诗经》的理解过于死板,没有理解诗中的情感深意。
孟子进一步指出,对待亲人的过错,应根据过错的大小来调整自己的情感反应。亲人的过错大而不怨恨,会导致关系的疏远,这是不孝的表现;亲人的过错小而怨恨,是过于敏感,也是不孝的表现。孟子引用孔子的话,强调孝顺的重要性,并以舜为例,说明真正的孝子会始终怀念父母。
这段对话体现了孟子对仁、孝的重视,以及他对《诗经》中情感表达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