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子章句下·第一节
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食孰重?”曰:“礼重。”
“色与礼孰重?”曰:“礼重。”
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
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往应之曰:‘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

注释:### 白话文翻译:

有一个任国人问屋庐子说:“礼和食物哪个更重要?”屋庐子回答说:“礼更重要。”

那人又问:“美色和礼哪个更重要?”屋庐子回答说:“礼更重要。”

那人接着问:“如果按照礼的要求去吃饭,就会饿死;不按照礼的要求去吃饭,就能得到食物,那么一定要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吗?如果按照礼的要求去迎娶妻子,就得不到妻子;不按照礼的要求去迎娶妻子,就能得到妻子,那么一定要按照礼的要求去迎娶吗?”屋庐子无法回答,第二天去邹国告诉孟子。

孟子说:“回答这个问题有什么难的呢?如果不衡量根本而只比较表面,那么一寸高的木头也可以让它比高楼还高。金子比羽毛重,难道是说一小块金子比一车羽毛还重吗?拿食物中最重要的部分与礼中较轻微的部分相比,怎么不觉得食物更重要呢?拿美色中最重要的部分与礼中较轻微的部分相比,怎么不觉得美色更重要呢?你可以这样回答他:‘如果扭断哥哥的胳膊抢他的食物,就能得到食物;不扭断,就得不到食物,那么你会扭断哥哥的胳膊吗?如果翻过东家的墙去搂抱人家的女儿,就能得到妻子;不搂抱,就得不到妻子,那么你会去搂抱她吗?’”

解释:

这段古文出自《孟子·告子下》,主要探讨了礼与食物、美色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面对道德与现实冲突时做出选择。

  1. 礼与食物的比较:任国人提出了一个两难的问题:如果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可能会导致饿死;如果不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就能得到食物。屋庐子最初认为礼更重要,但当面对具体的生活困境时,他无法回答。

  2. 礼与美色的比较: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礼与美色之间。如果按照礼的要求去迎娶妻子,可能得不到妻子;如果不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就能得到妻子。屋庐子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3. 孟子的回答:孟子认为,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他指出,如果不考虑事物的根本而只比较表面现象,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孟子通过比喻说明,礼的重要性不能简单地与食物或美色相比较。他强调,在面对道德与现实的冲突时,不能为了得到食物或美色而违背基本的道德原则。

  4. 道德原则的坚持:孟子通过两个极端的例子(扭断哥哥的胳膊和搂抱东家的女儿)来说明,即使面临生死或婚姻的困境,也不能违背基本的道德原则。这表明,礼作为道德规范,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一时的物质或情感需求。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强调了礼作为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并指出在面对现实困境时,应坚持道德原则,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违背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