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丑章句下·第八节
沈同以其私问曰:“燕可伐与?”
孟子曰:“可。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有仕于此,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齐人伐燕。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
曰:“未也。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

注释:### 白话文翻译:

沈同以个人的身份问孟子:“燕国可以讨伐吗?”

孟子回答说:“可以。子哙不应该把燕国给别人,子之也不应该从子哙那里接受燕国。假如有一个官员在这里,而你很喜欢他,不向君王请示就私自把你的俸禄和爵位给他;而这个官员也没有得到君王的命令就私自接受了你的俸禄和爵位,这样行吗?燕国的情况和这有什么不同呢?”于是齐国出兵讨伐燕国。有人问孟子:“你曾经劝齐国讨伐燕国,有这回事吗?”

孟子回答说:“没有。沈同问我‘燕国可以讨伐吗’,我回答说‘可以’,于是他们就出兵讨伐了。如果他问‘谁可以讨伐燕国’,我就会回答说:‘只有天吏(即奉天命行事的官员)才可以讨伐。’就像现在有一个杀人犯,有人问‘这个人可以杀吗’,我会回答说‘可以’。但如果他问‘谁可以杀他’,我就会回答说:‘只有士师(即司法官员)才可以杀他。’现在齐国以燕国的名义去讨伐燕国,我为什么要劝他们这样做呢?”

解释: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孟子与沈同关于讨伐燕国的对话,以及孟子对讨伐行为的看法。

  1. 沈同的问题:沈同以个人的身份问孟子,燕国是否可以讨伐。孟子认为燕国的君主子哙不应该把国家交给子之,子之也不应该接受。孟子用了一个比喻,说明这种行为是不合法的,就像官员私自接受俸禄和爵位一样。

  2. 齐国的行动:在孟子表示燕国可以讨伐后,齐国出兵讨伐燕国。有人因此认为孟子是支持齐国讨伐燕国的。

  3. 孟子的解释:孟子澄清说,他并没有劝齐国讨伐燕国。他只是回答了沈同的问题,认为燕国可以被讨伐,但并没有说齐国可以去讨伐。他强调,只有“天吏”(即奉天命行事的官员)才有资格讨伐燕国,就像只有“士师”(即司法官员)才有资格处决杀人犯一样。孟子认为,齐国以燕国的名义去讨伐燕国,这种行为是不合适的,因此他并没有劝齐国这样做。

总的来说,孟子在这里强调了合法性和正当性的重要性,认为任何行动都应当遵循合法的程序和权威,而不是私自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