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丑章句上·第四节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
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褔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褔。’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注释:### 白话文翻译
孟子说:“行仁政就会得到荣耀,不行仁政就会遭受耻辱。现在人们厌恶耻辱却仍然处于不仁的状态,这就像厌恶潮湿却仍然住在低洼的地方一样。如果厌恶耻辱,不如重视德行,尊重士人,让贤能的人担任官职。在国家安定的时候,及时修明政治和刑法。这样,即使是大国也会敬畏我们。《诗经》上说:‘趁着天还没下雨,剥取桑树的根皮,修缮好门窗。现在这些下民,谁还敢欺侮我?’孔子说:‘写这首诗的人,真是懂得道理啊!能够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谁还敢欺侮他呢?’
现在国家安定,却在这个时候放纵享乐,懈怠傲慢,这是自求灾祸啊。祸福都是自己招来的。《诗经》上说:‘永远配合天命,自己求得更多的幸福。’太甲说:‘天降的灾祸,还可以躲避;自己造成的灾祸,就无法逃脱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解释
这段古文主要表达了孟子关于仁政与国家兴衰的见解。孟子认为,行仁政是国家获得荣耀的根本,而不行仁政则会招致耻辱。他批评那些虽然厌恶耻辱却不采取措施改变不仁状态的人,认为这就像厌恶潮湿却仍然住在低洼的地方一样,是自相矛盾的。
孟子提出,如果国家想要避免耻辱,就应该重视德行,尊重士人,让贤能的人担任官职。在国家安定的时期,及时修明政治和刑法,这样即使是大国也会敬畏。他引用《诗经》和孔子的话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强调治理好国家是避免被欺侮的关键。
孟子进一步指出,如果国家在安定的时期放纵享乐,懈怠傲慢,那就是自求灾祸。祸福都是自己招来的,他再次引用《诗经》和太甲的话,强调天降的灾祸还可以躲避,但自己造成的灾祸就无法逃脱了。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强调了仁政的重要性,以及国家在安定时期应如何修明政治,避免自招灾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