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章章句下·第四节
万章问曰:“敢问交际何心也?”孟子曰:“恭也。”
曰:“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曰:“尊者赐之,曰‘其所取之者,义乎,不义乎’,而后受之,以是为不恭,故弗却也。”
曰:“请无以辞却之,以心却之,曰‘其取诸民之不义也’,而以他辞无受,不可乎?”曰:“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斯孔子受之矣。”
万章曰:“今有御人于国门之外者,其交也以道,其馈也以礼,斯可受御与?”曰:“不可。康诰曰:‘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譈。’是不待教而诛者也。殷受夏,周受殷,所不辞也。于今为烈,如之何其受之?”
曰:“今之诸侯取之于民也,犹御也。苟善其礼际矣,斯君子受之,敢问何说也?”曰:“子以为有王者作,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夫谓非其有而取之者盗也,充类至义之尽也。孔子之仕于鲁也,鲁人猎较,孔子亦猎较。猎较犹可,而况受其赐乎?”
曰:“然则孔子之仕也,非事道与?”曰:“事道也。”
“事道奚猎较也?”曰:“孔子先簿正祭器,不以四方之食供簿正。”曰:“奚不去也?”
曰:“为之兆也。兆足以行矣,而不行,而后去,是以未尝有所终三年淹也。孔子有见行可之仕,有际可之仕,有公养之仕也。于季桓子,见行可之仕也;于卫灵公,际可之仕也;于卫孝公,公养之仕也。”

注释:### 白话文翻译

万章问孟子:“请问在交际中应该抱有什么样的心态呢?”孟子回答:“应该恭敬。”

万章又问:“如果一再拒绝别人的礼物,是不是显得不恭敬呢?”孟子说:“如果是尊贵的人赠送礼物,你应该先考虑他获取这些东西的方式是否合乎道义,然后再决定是否接受。如果拒绝,就是不恭敬,所以不应该拒绝。”

万章接着问:“那么,如果我不直接用言辞拒绝,而是心里认为他获取这些东西的方式不义,然后用其他借口不接受,这样可以吗?”孟子回答:“如果对方是以正当的方式交往,以礼相待,那么孔子也会接受的。”

万章又问:“现在有人在国都之外抢劫别人,但如果他以正当的方式交往,以礼相待,我们可以接受他的礼物吗?”孟子说:“不可以。《康诰》中说:‘杀人越货,不顾生死,凡民无不憎恶。’这样的人是不需要教化就可以直接诛杀的。商朝继承了夏朝的法律,周朝继承了商朝的法律,都是这样做的。现在这种情况更加严重,怎么可以接受他的礼物呢?”

万章又问:“现在的诸侯从百姓那里获取财物,就像抢劫一样。如果他们以礼相待,君子可以接受他们的礼物吗?请问这怎么解释?”孟子说:“你以为如果有王者兴起,他会把现在的诸侯都诛杀吗?还是会先教化他们,如果他们不改过再诛杀呢?所谓‘非其有而取之者盗也’,这是从最严格的意义上来说的。孔子在鲁国做官时,鲁国人举行猎较(一种狩猎比赛),孔子也参加。猎较尚且可以接受,更何况接受他们的礼物呢?”

万章问:“那么孔子做官,不是为了推行道义吗?”孟子回答:“是为了推行道义。”

万章又问:“既然是为了推行道义,为什么还要参加猎较呢?”孟子说:“孔子先规范了祭祀的器物,不把四方的食物用于祭祀。”万章问:“那他为什么不离开呢?”

孟子回答:“他先做了示范。示范足以推行道义了,但如果道义仍然不能推行,他就会离开。所以孔子从未在一个地方停留超过三年。孔子有时是因为看到道义可以推行而做官,有时是因为受到礼遇而做官,有时是因为受到供养而做官。在季桓子那里,是因为看到道义可以推行而做官;在卫灵公那里,是因为受到礼遇而做官;在卫孝公那里,是因为受到供养而做官。”

解释

这段对话主要讨论了在人际交往中应该如何保持恭敬,以及在面对不义之财时应该如何应对。孟子强调了恭敬的重要性,但也指出,如果对方获取财物的方式不义,即使他以礼相待,也不应该接受他的礼物。同时,孟子也通过孔子的例子,说明了在不同的情况下,君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接受礼物或做官。这段对话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关于道德、礼仪和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