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章章句上·第七节
万章问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汤’有诸?”
孟子曰:“否,不然。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汤使人以币聘之,嚣嚣然曰:‘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我岂若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哉?’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于吾身亲见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汤,末闻以割烹也。伊训曰:‘天诛造攻自牧宫,朕载自亳。’”

注释:### 白话文翻译:

万章问孟子:“有人说‘伊尹通过割烹(烹饪)来吸引商汤’,有这回事吗?”

孟子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伊尹在有莘国的田野里耕种,并且乐于实践尧舜的治国之道。如果不符合道义,即使把整个天下作为俸禄给他,他也不会看一眼;即使有千匹骏马,他也不会去看。如果不符合道义,他连一根草也不会给别人,也不会从别人那里拿一根草。商汤派人带着礼物去聘请他,伊尹却淡然地说:‘我为什么要接受商汤的聘礼呢?我宁愿在田野里耕种,继续实践尧舜之道。’商汤三次派人去聘请他,伊尹最终改变了态度,说:‘与其在田野里耕种,继续实践尧舜之道,我为什么不帮助这位君主成为尧舜那样的君主呢?我为什么不帮助这些百姓成为尧舜时代的百姓呢?我为什么不亲自见证这一切呢?上天创造这些百姓,就是要让先知者引导后知者,让先觉者启发后觉者。我是天民中的先觉者,我将用这尧舜之道来启发这些百姓。如果我不去启发他们,那还有谁呢?’伊尹想到天下百姓中,如果有人没有享受到尧舜时代的恩泽,就像自己把他们推入沟壑中一样。他如此自觉地承担起天下的重任,因此才去商汤那里,说服他讨伐夏朝,拯救百姓。我从未听说过有人自己行为不正却能纠正别人的,更何况是通过贬低自己来纠正天下的呢?圣人的行为各有不同,有的远离世俗,有的接近世俗,有的离开,有的不离开,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保持自身的纯洁。我听说伊尹是用尧舜之道来吸引商汤,而不是通过割烹(烹饪)。《伊训》中说:‘天诛是从牧宫开始的,我从亳地开始。’”

解释:

这段古文主要讨论了伊尹如何被商汤聘请的传说。万章听说伊尹通过烹饪(割烹)来吸引商汤,孟子对此进行了反驳。孟子认为伊尹是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他乐于实践尧舜的治国之道,不会为了名利而做出不符合道义的事情。伊尹最终接受商汤的聘请,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可以通过帮助商汤成为尧舜那样的君主,来造福天下百姓。孟子强调,圣人行为虽然各有不同,但他们的目标都是为了保持自身的纯洁和造福天下。最后,孟子引用《伊训》中的话,进一步说明伊尹的行为是符合天意的。

这段古文通过伊尹的例子,强调了道义和责任感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孟子对圣人的理解和推崇。